雾里看花的美2

  • “在舞台上求真实,不求好坏。”
  • 解构自己的感官,从结构中去分析,从直觉中去挖掘,从抽离中去回应。
  • 主观vs客观;理性vs感性;阅读vs解读;具象vs抽象;煽情vs抽离。
  • “他”究竟是谁?先让“他”存在,“你”和“我”才能存在……
  • 当舞台上一再出现的文本是“问句”时,剧场“对谈”的意义加深。
  • 节约主义音乐更让人平静,也更煽动情绪;小心许多“罐头”音乐……延伸:“罐头”表演、“罐头”情境、“罐头”思维……
  • 3分钟,10分钟的沟通专著力,这是现代老百姓的最大能耐。这样的设定,将铺陈剧场成为一处更可以贴近的“对话”时空。
  • 题外话:喜欢潘老师的腼腆和真诚,很舒服的一个人,想到可用京剧里的“含”来形容他。石老师也相当有趣,她“守本份”非常,却不总是“文以载道”,完全没有匠气,是一个可以相信的人。
  • 今天发现到有许多中坚份子变得安静许多,这是有趣的现况,就不知道是不是有人也和我一样有这样的感受……
  • 今天主要在聆听和分析音乐和文本的关系,自己暗地里常常会掉出文本而走向分析个别音乐和提供人之间的关系。我的文本不是潘老师的,而是音效提供人的。
  • “对话”这个字眼现在一直在我脑海里打转着(“我”被“他”洗脑了?)。综观现在的剧场生态,如今最迫切需要的不是文化消费,而是台上和台下的“对话”,以如此“本份”去经营的团体真的太少了……我开始喜欢这个字眼了……
  • 除了台上和台下的对话,荣老师的作品中还大量进行着投影文本和(传统技艺)表演者所进行着的“台上对话”(其实,表演者将无视其存在,此对话是赋予“台下”阅读的。也可以说,是观众在看导演的文本和表演者的传统文本进行“对话”,在抽离中,创造出一种是是而非的暧昧台上关系。)……这是他的艺念和形态。我不禁回想起《成人非童话》时自己的选择,那时候只是很纯粹地要强调“阅读”的部分,而忘了“结构”或“疏离”的可能。也联想起李邪经常运用的“广播”手法,那也是固中理念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