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

一直还有再游览Yasmin的个人部落格
最后一则依旧是那首歌

特别会去注意回应(comment)的数目:
22
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人虽然走了
应该还是会有很多人会留下思念和关心的字只片语
可是又有谁能来回应回应呢……

这是第一个自己亲身遇上虚拟世界就此停住的情境
我想
会有一段很长的时间
我会继续跟踪

为了什么?
答不出来……
[“来不及”、“没办法”、“无可避免”、“无所谓”、“就这样吧”……,一旦面对“死亡”这个词汇时,无能为力。]

身边

先从最靠近身边的人做起,如果艺术、文化、政治、经济……是关于人的事的话。
[事实上,并不是如此的。]

备战

十面埋伏……
风声鹤唳……
永远处在备战的状态
是谓生命力
备战
懂得自己的能耐
懂得情何以堪后
毅然做垂死的挣扎
也不负任何人
也最终不负自己
天地为帐
何止苟且偷生而已

[天地有正气,昂然,跨步。]

恍惚等着

有些事应该解决
但好像还未足以更动
有些人等着应对
但好像还不是最佳时机
有些梦等着完成
但好像还不够蠢蠢欲动
有些爱等着进行
但总好像觉得缘份不浓
恍惚
每一刻都如此深刻清楚自己的心里想些什么
但举棋不定
等着
犹如散场后的失落感
蔓延开来
覆水难收
这样的感受再熟悉不过
必须恍惚
继续等着
[等什么?自己。]

最重要的身体部位是什么?


脏了
放手
出去
[守]

春天转移


化简转移重心

简单的春天
从这里开始

春二十日

R for Rehearsals 排练

Rehearsals: Resolve problems, Recap sequences, React to all elements, Reset details and Revisiting uncertainties.
排练:解决问题,重温结构,重新感受,重新锁定,回应不确定之处。

—小小人终于进场了。

—群体生活里,小集团必然会出现,形成许许多多互相拉扯的小动作,经常会有利害关系的摩擦。如何在不影响整体运作的同时,容许这些人性小细节的存在,相当靠能耐。为一个共同的目标排练,还得关照排练之外的共处共知氛围;人性的部分才是终极理念。

—“大爱”的能力是需要学习的。要打破这些长者们在个人成长中所磨合出来的习性,真的不太容易。一道道岁月刻下的皱纹,难以抚平。

—他们的“投入感”,还有待加强。

—这一次特别感受到,当基础能力薄弱时,进行正题时也就更加困难。基础能力在这里指的不仅仅是技艺的部分,更多是心态的培养。

—很多想法必须放下,就只因为年纪大了,身体不听使唤了。老,的确就会有了“局限”。而如何突破“局限”,还真是考功夫靠能耐。意识到了“局限”而愿意超越它,那是生之勇气吧。

—春天究竟是给谁的?集体的?个人的?主办单位的?观众的?我的?参与者的?还是……?
(有人说大自然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习性……这里没有四季,人的生理和心理感受也就无法多变?调调单一?)

artless art

回应Y,但同时觉得应该留下文字以提醒自己:

(温和而不刻意的)艺术意图的艺术力量(Artless art)

我想最难的是作为一个引导人(guider, instrutor, director or sharer), 如何让受众(参与者)能“不太在意”并“意识到”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实际上可能被误认为只是“学习”)是一种最后得回归自己生命的可能/选择。在“懂了”、“了解”、“接受”和“参与”了之后,他们能够“消化”之而成为一种自己的“生命力”、“存在态度”和“原动力”。

我常常在“传授/分享”自己的经验后,却发现“师生”的关系是难以“颠覆或结束”的。

这一点就不知道是不是适合在你的论文里加以探索了。毕竟这个议题是另一个层面的研究。:)
(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带领人”,也得终生学习;亦如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参与人”。)
(human-less human? be humane always?)
(题外话:那应该有更多的人就去从事有良知的“经济”或“政治”吧。成功了之后别忘了借“艺术”的力量来提升人类的生活素质,有良知地。
(Artless art, 太难言传了。)

永生


记住:“不应该”也“不能”喝下去(仅用以清洁或滤毒)……
联想:忘情水、钻石能量水、白开水、矿泉水、圣水、海枯石烂、活水泉源……
“永续”的概念为什么如此难以落实
很可能就因为人没法永生
在经营志业和推动理念时
只能做到用想象的、将心比心的、为下一代生存条件着想的
我们的环境
不见棺材不掉泪
当看不到或没有真正直接感受到的时候
也就无所谓了……
(这不是关于环保的事而已。)

最后的歌

Yasmin 在自己的部落格上放了这首歌
Puccini - Turandot - Signore, ascolta - Calla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LcO2mI2iQo&eurl=http%3A%2F%2Fyasminthefilmmaker%2Eblogspot%2Ecom%2F&feature=player_embedded

学习Tai-Tai的后现代生活














第一次参与类似“进香团”的活动
发现几个可爱“朝圣”的优点:
舒舒服服的旅游车(安全惬意,没有后顾之忧)
浩浩荡荡的“香客”(有共同又很个人的配对游戏)
自由自在的购物乐趣(新鲜的纪念品代表不枉此行)
悠悠闲闲地边看边学(也可以随时不闻不问)
毫无压力的集体行动(同时观察别人日常习惯和生活内容如何显现在旅程中)
一起经验不一样的内容(学习时不付诸高阁,更贴近自己的生活)
……还有那些经营者“辛酸史”的分享以及认识他们“贩卖”的方式
在体力和精神上
真的真的很适合Tai Tai(绝对没有贬意)
联想起许鞍华“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里的女主角
当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俨然乏味可陈时
也就该勇敢的走出去
虽然自己其实一点也不喜欢这样的旅游方式
最后还是决定不选择类似的方式去看世界
但看着身边一个个终生学习的乐龄朋友乐乐的
也就觉得这样的旅行方式值得推广
自己必须大方接受
因为有一天
可能
也就只能以这样的方式
走出去

宠的因子







我看到
一群朋友为了守护一段友谊
于是死心塌地附和

反而让他们的朋友变本加厉我行我素

我看到
一个朋友为了屈就另一个投契的朋友
于是义无反顾付出

反而让自己不知不觉失去了自己

我看到一个母亲为了自己的儿女

于是任劳任怨终其一生而忘了自己
反而让子女一辈子在这样的阴影里永远不能独立

我看到
一个爱人为了一个不爱的人

于是一再自我催眠自我封闭
反而让自己掉进自己虚拟出来的世界里

我看到
一个人自认为才高八斗的人鄙视人世

于是怨天尤人视天地总是不容自己
反而消耗了自己的青春和精力

我看到
宠的因子
在我身边慢慢注满

于是我也选择了他们的选择
永远先宠宠自己


君以为忠,而甚宠之。——《左传·昭公十年》
不宜爱而受宠。——《论衡·幸偶》
少姜有宠而死。——《左传·昭公三年》
宠辱若惊。——《老子》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试着想象自己的屋/穴里有条龙的时候……)

全城醒过来吧!

《城S—Building In Progress》

—曾经和朋友一起讨论过“剧场演出”和“社区演出”的不同,其一是受众,其二是呈献方式,其三就是演出的氛围和能量。今天看了这出以“社区演出”为出发点的制作,突然觉得与其去区分两者之间差异,倒不如应该将它们两者最好最人文的元素融合。“社区演出”应该拥有“剧场精神”,而“剧场演出”则应该包容“社区精神”!这两出小品就做到了!还真希望所有闭门造车的“专业”剧场工作者今天也参与了这样一个以“社区演出”精神为出发点的剧场创意作品。

—“社区演出”和“剧场演出”的最大不同点是受众。(两者似乎共同的最终受众,也就是来看戏的观众,但其实观众的来源其实很不同,这里不加赘诉)。社区演出的特别之处是演出制作参与者也是极被重视的受众,参与者不是专业表演人士,但必须学习相关艺术的基础课程,然后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里打造一出属于“大家”、表现“大家”的终极成果展。(其实用“成果展”比用“演出”来得更恰当)在整个过程中,大家都从无到有,一起学习、课题探讨以及为成果展专研和开发。相对的,“剧场演出”更多把演员、艺术制作群等当成“工具”,以便为导演或编剧服务已达成艺术使命;相较下,“社区演出”属于大家,每一个参与者才是最终的人本关怀点;而“剧场演出”较个人膨胀,为了艺术而艺术。

—其实两者对我而言,都是艺术,没有高低之分,如果两者可以融合互相提拔,一方不诉之高格,另一方不诉之平庸,那艺术也就更多元可爱、更包容、更人性而充满生气。

—这个演出有两个段落,我都相当钟爱,甚至还觉得所有所谓的“剧场专业人士”都应该到来打气,并借镜“从新”学习,回归人文本质,然而……

—当然,两个成品也各有千秋。乐龄人士的故事精悍短小恰当好处。不过据说是原来的剪接片断,那也就很难想象原来的完整版是不是太长了。这个长度很适合社区表演,毕竟社区的观众来自方方面面,专注力的捉拿得很小心。我看到坐在我对面四到六岁的小朋友们,看得特别津津有味,很享受的样子,没有一刻不耐。

—这些乐龄人士虽然在表演能力上不如“专业”的表演者,可是,那种“很人性化的”的气质和投入感也就足以叫人感动,更何况演技不算水皮!

—《城S》由大专院校的剧场新鲜人呈现,可以感觉到他们很用心地将自己一年所学所闻搬上了舞台,相当专业。可惜的是太刻意去“剧场化”和“风格化”(formationized,我自己发明的字) 。全程大量运用了剧场训练元素、形体游戏以及舞蹈编排,显得堆积得相当憋扭。尤其明显的,大家的文本创作是被硬套于训练活动中的。当然,也有很多精彩并用得恰当好处的时刻,例如开场的画面,和家人对峙的画面,有画龙点睛的感觉;但更多时候,文本和形体编导无法交融得行云流水,突兀而冗长却无法真正堆积成效,造成松垮的局面。整出戏如果可以大胆删减三分之一,大胆去除“编排”的伎俩,化繁为简,可能也就更流畅了……我看到那两个小朋友渐渐地对台上的一切失去兴趣……(我自己竟然有时间去注意这两个“天生”的演员,可想而知;他们抢戏成功。)

—其实,这出戏一开始的那一段也就交待了所有的来龙去脉,还有,为了突现群戏公平而主线小女孩的机遇极度被减弱了。我想作为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介意不被“公平“对待吧?毕竟戏中小女孩的心声就是大家的不是吗?

—另一个较严重的表演发现:(因为他们都是年轻人,所以在此特别挑剔)为什么大家说话的口齿都一个模样? 为什么大家一说台词时也就不经觉地往前倾?为什么大家没有很放松地不“表演”?肩膀都很紧……都在计算着剧场游戏里的规则……是不是“训练”已经大于台上当下的一切?(这一点,乐龄人士的部分比较自然吧)

—总结,两场演出都很精彩,比去看“专业”演出来得让我更有所获和感动!还有,最后最想说的是:全城的专业剧场人醒过来吧!

—关于两出戏所关心的,基本上没有引起我太多注意,可能两出戏也就只是为了“反映”我们熟悉的环境(那已经难能可贵),而终究没有提出新提醒、新发现或新诠释,就是反映而已。当然,对我而言,戏的意识目的本来就不是我来看戏的重点,其实更想知道的,是这两个年龄层的社会心理状态。
(是社区或剧场又有什么大道理呢?基本上,只要看到人和人在任何一种方式里,能够交流和沟通,那也就是人作为群居动物的美丽了。夫复何求呢?)
(这两个作品如果稍稍做些调整,在整体上稍作割舍和浓缩,在起承转合上再强烈一点,也就非常适合青少年和家长一起观赏。如果能在观赏后演员可以和观众进一步讨论交流,那就更佳了。希望将来还能再有长期搬演的机会,而不是一场而已。)

归属的箭

心有所属〈------〉归心似箭

(箭,利。)

归属的另类

住的这一区
可以独立出来成为岛国的异境

楼下流动的有流莺、课工、新移民、旅客……
还有愿意流连此区的道地人

对我这个只要能安身也就立命的人来说
看着人来人往
总是有后现代无国界的错乱感

我该如何归类自己
当意识到他们是一种归属的另类
也在安身立命当中……

(另类,已成主流。)

归属

楼下的某某汽车有限公司
率先将国旗挂上……真爱国

对我这样至今有三分之一的人生漂移异地的浪子而言
很羡慕

所谓的归属感
如今更多时候是投于人的部分
而家或国
似乎已不再是重心了

人好像必须走出自己熟悉的地方
才能找到归属感的内容吧
(归属,所以归还。)

春十九日

Q for Q Points Q 是Q点
Q points based on Q点的根据有:
1。Text/Lines 文本/台词
2。Visuals/Actions 画面/行动
3。Sound 音效
4。Lights 光影
5。Emotion/Feelings 情绪/感觉
6。but most of all, the ensemble energy; it's organic and it flows 最重要的是群戏的能量;它是有机而流动的
—终于有人私下跟我说,她以前演过人戏,可是现在才发现偶戏所要关照到的更多更全面,不是当初想象的那样,以为偶戏是很容易轻松的。我回应说,其实偶戏和人戏是两种很不一样的艺术媒介;人戏表演着重人的演技,偶戏表演时除了也要求人的情感介入外,更要求人如何将自己的生命力赋予戏偶身上;先是演员,后才能成为偶戏演员。除此,群戏比起“单纯角色扮演”的传统戏剧更复杂许多,需要更多时间去磨合。
—大家又说我人太温和了。Wendy 说我生气的时候没有让人真正的感觉到,所以大家都不当一回事,她建议我再严格和爆发一点, 那大家就会怕而更用功。对于这样的回应,一是喜:喜在发现自己的自我掌控能力提高了,针对事不针对人的气度变大了,还有抓住重心不情绪化的专业态度变强了;一是忧,大家骨子里还是跳不出那套“教条式”、“压迫式”的学习系统和习惯,对“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仍然还在适应当中。不过老实说也没有那么僵化了,自己最近的观察是:大家的向心力和学习能力在排戏中更投入和主动。她会有这样的回应,不也就表示她开始关心自己周遭环境的脉络,虽然自己还理不出道理来,又或又回靠自己熟悉的教育形态,但绝对是好的意识觉醒开始。
—Lesley 的EGO在“群体空间漫游自醒自觉”中表现无余,频频跳出自圆其说,她越轻漫的时候更显得她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我不针对她太多,借她的力向大家强调集体空间共有的重要性,它必须靠每一个人的专注力和施与受。其实她很清楚我在说什么,我比较好奇的是她回去后会如何处理自己,会不会理清自己。还有在下一次排练时,她能不能收心而成为一个行动派,而不是一个会说却做不到的参与者。期待。
—说到行动派,大家都几乎成为很好的行动者了。然而集体创意行动能力还需要加强。除此,还得加强大家“听”的能力,以便大家在“理解”后能勇敢执行,主动发挥自己的创意和表现。
—美英的肢体能耐较弱,整个排练过程中汗流不停,可是她一声也没吭,难得的用心。
—Doreen今天让我另眼相看,颠覆了我以为我的她。
—月秋还在生病,有点担心她。
—指导玉婵时最不费力。
—不知道为什么,只要看到Raymond乐在其中时,我就觉得所谓的“表演能力”已经不再是重点;他开开心心正面的态度,在表演时再怎么龌龊,看起来还是一种享受。看他在台上,就像看一个小孩在玩着自己的玩具。
—很惨,今天只拉了剧本第二场里的五行字的台位走向。不过整个演出最靠偶戏表演风格的也就在第一至第三场。有学员安慰我说,万事起头难,自己想了想也觉得不无道理。排戏一开始就是在设定排戏氛围(有了)、表演风格(有了)、艺术导向(大家更清楚了)等等…… 难免会花更多的时间整合和调度。
—下一个排练将和大家倒数计日,让大家更有危机意识。(心理战术也)
—排完戏后,要求他们以后得自己完全处理所用的道具铁箱……我才转过头,任务已经完成!还真快!!行动神速!(很安慰,自己的教育铺排没有失败)
—今天在勾勒女娲的千手观音舞时,发现大家舞得很尽兴。所以决定偶的元素将随剧情的“人化”而逐步减少,取而代之以更多的形体表现。背后的动机是:人类发展史里,人的“想象能力”和“童话色彩”正逐步随着“功利主义”和“全球一体化”影响下而逐步消失……这出戏跨越了古人,真人和现代人,所以在表演风格上也必须加以区分铺排。怎么区分?那就是我的功课了……今天在酝酿中有了很好的发现,算是创意和风格的契机点!自己更清楚接下来制作的内容还有排戏的方向!
(It's all about postitive energy when people meets.
If Arts for arts' sake, why doing it then? Arts supposed to reach out anyway, not only for the audiences but for the participants too.)
(it's all about positive energy, really.)

终生学习

终生学习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岛国的政府强调的是技能
而当人被规范为社会发展的“小螺丝”时(大机器里的小关键时)
也有其道理所在
无可厚非

但是
终生该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以上的理念不足以满足我的好奇
它似乎只是方便了机制和群体理想
岛国政府似乎将其中更重要的意义给简略或忽视掉了

于是
自己必须从新定义

我想
我的终生学习的重点会放在精神上
而不是诉求在功利上
终生学习应该是一种可以自我推动、永在成长的精神
而学习的是超越自我的能量内容
那应该无关一个人对他/她的社会究竟做了什么
(反正只要清楚了自己的人生志业也就自然而然会为国为民而无需被强行被灌输了)

我的终生学习是一种“生命力”的追求
一种永远为活着而“欢庆”的行动
学习着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a better human to be
尽力去创造一条更踏实更丰满的人生路
用心去经营并更懂得自己的性向
同时也更了解自己的欠缺而弥补之

在死之前
尽情活着……

终生学习
应该还原回归人本需要
找到一个人身为人的理由
在拥抱生命时
探索出自己存在的态度与意义

是时候提醒自己去思考自己终生学习的内容应该有些什么了
谢谢这些长者
从他们身上
我意识到我也应该为自己未来人生做出规划
准备好一种自己应该参悟的人生远景和学习方向
(终生学习,其实为了当下……设定远程,就为了享有每一个“现在”。)
(朋友说我是一个无时无刻都在思考和工作的人,对应以上的心情记录,突然就好像什么都想通了:我不是在为工作而工作,也不是为思考而思考;其实工作和思考的大部分已经交给了“自学自习”了。)

Subtext

Subtext太多太强的时候是很累的
喜欢直来直往的人
努力(希望)成为直来直往的人
在这里
很好
还在

害怕成为 A & E

最近脑海里经常会出现这两个词汇:
Attention seeker & Exhibitionist

他们像是时代的精品
尤其是当大家多了一个虚拟世界的时候(相对于真实人生)

他们好像标榜了时代的精神
让更多人在不用面对面的状况下仍然畅所欲言为所欲为(相对于真实人生)

他们的出现
似乎标示着人的独立空间在我们的时代里必须从新诠释:
人越来越迫不及待地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贩卖着自己的一切
以便得到他人的留意、同意、满意、乐意

……既然我们如此靠近着……同时又如此远离……

人似乎从来没有如此复杂过
心理的层面也从来没有如此纠结难理……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
他们人数的增加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衍生了新类型样版和新生态伦理……

如果在过去
我会想到Dali
但他很单纯的因为对艺术的执着而成为一个Attention Seeker 或 Exhibitionist
用在他身上显得还相当合适

而如今日常生活里
却处处可以看到很多人都在尽其所能地“放大”自己……
那种“疯狂”的程度
还真的叫人望而生叹
无以置评……

自己一直疑惑自己是不是也成为了这样的人
很担心
但似乎自己在所难免必须或已经成为其中的一员了以求存不得已……

我真的需要别人的肯定才能找到自己吗?

(这两个词汇似乎还没有很好的中文翻译……应该翻成什么呢?)

面值后的实相是什么?













小钱、中钱、大钱
你要的是哪一种面值?
你选择的那个面值能否为你带来所谓的幸福?
你的幸福定义又是什么?
大、中、小在眼前排列起来
它们背后透露着雷同的玄机
钱啊钱
不仅有它的实体面值
还有躲藏于背后的隐性实相
是诱惑或是鼓励
也就因人而异
(继续思考:· 是不是应该再增加一个金色的地球?· 面对成员常有缺席的状况,应该如何应对和带领?· 在有限时间内,是不是该增加道具的数量?又或取代以形体的运用?两者皆须要付出时间经营,在说故事时,哪一个会比较有效果?他们更容易悟出道理?舞台的流动更丰富和画面更有趣?· 暂时确定还得进行制作的是“心”,应该如何去处理它呢?)

功成利就?还是利就功成?

开始制作“钱”……

它象征“利益”、“地位”、“成就”、“财富”、“功绩”、“名誉”、“信仰”……
一种从外而内的身份定位

常常害怕在和朋友聊天时
对方动不动就把一切的生活症结
归咎成“钱不够用”的状况……

身边就有好几个这样的朋友
他们也不是故意的
也不是爱钱如命
就只是自己无意识地流露出
自己是如何被金钱影响着自己的生命价值观

其实他们的生活历练里
的确经常“面包理想两难”
当体验太深刻时
也就选择“有钱好办事”的道理
那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反应和屈就

更何况
我们的时代也冲刺着“利就表示功成”的趋势
每一天的新闻报导皆着重于财经、贸易以及商务的表据上
还真的很少看到有关于人的幸福指数不因金钱所得的相关报导

以前的传统观念
强调的是先功成
而利也就会随之而来
现今社会生态贩卖的
则是利就了
就代表了功成圆满……

其实人何止为“功”为“利”而生而活?

面对这两个选项时
我宁可做一个贫穷的生活家
也不愿成为一个富裕的守财奴
可以的话
摒弃两者的压力
找到自己更重要的幸福密码

而那又是什么呢?
(题外话:也扯上了钱的问题。刚刚制作到一半,突然发现自己没有铅笔和橡皮擦。该出去买吗?转念,这个制作的意义就在减少浪费资源,没有工具那就用创意的方法解决吧。钱是朋友,君子之交以对之。
另外,还在思考是不是也应该把女娲丢进垃圾山上……会有“笑”/效果,但是不是更好更“surreal”的结尾?而呈现出来的:“老东西”/自己的文化,是不是也一直被丢弃不认亲了?得认真全面地照顾到……)

打包怪客

从前有一个人
他叫打包怪客
他来来回回奔走四处
却总带着这个已经倒闭$2Shop的大包包
他穿梭在地铁巴士上
运载各种不寻常的内容
在城市里胡乱一通
打包怪客
本身有流放的错乱
有时候他自己心里会想:
自己当下的神情是不是也显得错乱
所以吓到了不少同行的搭客
叫他们神情也稍稍错乱
如果不是的话
为什么搭客们总投以异样的眼光呢?
日子久了
打包怪客也就习惯了别人的眼光
我行我素
继续穿梭在人群当中
打包怪客又要行动了
这一次他打包了塑料袋
他有点兴奋
因为很想知道是不是又会迎来更多的异样眼光?

春十八日

P for Paradise Lost soon... 失乐园前奏

1。Awareness Game 感官游戏
2。Blocking of Scene Two 第二场台位走向(没有进行到,依旧停留在第一场。)

Notes 提醒:
1。Work with one's body and mind together 身心合一地行动
2。Play like a child 像孩子一样地玩

—当长者们一个个用心感受自己的身体,很有机的、很自在的“舞动”起来时,画面是丰满的。还真的希望这不是一个由意识形态包装的制作,就这样让他们上台呈献自己,也就很精彩了,是很踏实的艺术表现。可惜,拿人钱财与人消灾,观众还得进来,意识还是得传达出去……否则这样的画面,足以交待一群人很简单地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生命力的赞颂!……只能作为一次基础的训练……感叹。人本关怀,此刻显得有点憋拗。

—Lesley竟然自制了一个报纸电视机。

—对于加排,大家似乎有点惊慌。(其实自己也有点心痛,但在机制底下,必须妥协而做出让步,所以也就毅然超越机制,才能做得更安心。)

—玉婵总是默默地付出,谢谢她。

—花了很多时间,让大家了解什么是Q点。其实他们和许多专业演员或艺术工作者有着共同的毛病,以为Q点一定就是文字的。(亦如大部份的本地观众或评论家经常在观赏表演时也会如此判断,只着重台词文本在叙述什么,而忘了放大自己的感官能力,去欣赏文字语言以外的艺术空间和创造。)其实Q点不仅仅仰赖台词,有时是画面的,有时是音效的,有时是灯光的,有时是声音的……所有的Q点最终不离一个Q点,那就是感觉/情感/潜意识/意识……的Q点。Q点是有机的,是被集体剧场元素共同创造的,是在孕育中而逐步成长的,流动的,而不仅仅是靠语言决定而已。(如今走进剧场时,很多时候可以感觉Q点的设定都很不人性,也就导致整个演出更多是为了表演而表演。演员很多时候降为工具,必须对号入座,而少了情绪上的有机表现。如此情况常常发生在本地剧场艺术的各个环节元素。)想来,下一次应该在白板上列出Q点的可能性。

—还花了更多时间,提醒和要求大家回归自己参与的动机。学习,绝对不是被动的。解释的过程中,自己很自然的又映射了大环境的僵化,还运用岛国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来作对比……就不知道大家是否真的了解我在说些什么,强调些什么。有点担心。(这批长者,有很“被阉割”后的症状,特异独行的能力很弱。)

—今天自己前半段很享受,享受大家能在一起的能量,用身体沟通。后半段一排戏后,自己总觉得自己太pushy,操之过急。放下,切记,舞台是他们的。

—说点好的,大家交回来的报纸面具,我看到很多的用心。还有,Notes提醒部分,大家都有做到。面对一群像小孩的大朋友,不能宠坏,但也要放他们自由。特别觉得今天我倒像是他们的大家长一样……我应该更用心去带领大家成为自己的主人,加油加油加油!

很久

很久没有生病了
很久没有如常上班了
很久没有回家了
很久没有恋爱了
很久没有看电影了
很久没有看剧场演出了
很久没有发呆了
很久没有看电视了

自己是可以独处的人吗
似乎也很久很久没有去思考了

春天被塑料袋淹没

《女娲补心》里的垃圾山制作当中……

唯一使用的材料是塑料袋
将数十近百个的塑料袋堆积成山
象征人类为了私欲而制造了大量的废弃物

这一个个塑料袋来自《魔幻童话Enchanted Tale》的遗留物
置放在排练室里良久无人问津
现在满布我房间三分之二的空间

塑料袋在风扇下随风飘舞
有一种后现代美学的鬼魅

这几天将和它共处一室
感觉不是很好
但转念一想
如果没有这样的相处
也就不会体悟共处共生共灭的道理

难受是需要的吧

希望夜里熟睡时
它不会将我淹没
窒息而死

(这样的情境让自己回忆起很多年前,在《灯节舞龙Dragon Dance》的状况也是这样,没有一个可以供制作的环境,所以一个人在家里就地为营孤军作战。曾何几时,我又回归了最初的际遇。也联想起很多年前,当十指帮无家可归时,曾经为了《桃太郎Momotaro》在B家里的停车屋檐下,很单纯地为了艺术使命而打拼……我想应该有更多的艺术家还在以这样的方式打造自己的创作吧。不过艺术在那个年代,是如此的寒酸而义无反顾,相对于如今的舒适和富裕,真是天渊之别。

如今要看到刻苦耐劳的艺术工作者,虽然也有,但为群体贡献的不多,为自己服务的却不胜枚举。

而大环境也不再提倡这样一种素质的追求了。)

倒错感

带着昨日的身体醒来
卸下今日的现实睡去
倒错
感觉不错
(全身有点不听使唤,但很享受这样的存在感,因为可以感觉到究竟是哪一块肌肉哪一条筋在作祟;脑袋不是重心,身体正在带领,而心在平衡着一切。)

浓情巧克力:存在感的禅意

用身体去勾勒一种生活的蓝图
用接触去感受一种人性的关照

有点不舍三天的工作坊就这样结束了……

三天里
每一个人像婴儿般从新认识自己身体的能量fluidity
从新认知自己和他人之间最原始、最包容、最当下的契合点fit与沟通可能
然后逐步延伸窥看整个大环境里的立点和意义
再从中对应我们的艺术工程、表演形式、社会责任、生命态度……

是相当全方位的一种学习体验

对于我这个年纪较大的受众来说
让我暂时抽离自观麻木不仁的生活/艺术生态
归零去发现自己的身体和思考模式的惯性和僵化状况

有充电的感觉(用充电两个字也就太功利化了,但想不到更好的字眼去形容。)

身、心、灵
自己、异己
人、群体

这几天任何体验到的都可以简化成以上的关系

当从小被教育成为有用的人时
我们一再被要求达到更大的标签
例如:家庭合乐、事业有成、升官发财、国泰民安……
然而却也往往忘了对人本、对自己的关照
其实可以如此简单地就只用自己的身体去感知和选择人生路径

Contact Improv
禅意中很入世
单纯里有玄机
是一种让人可以找回人最基本需要的镇定剂

让人爱不释手
只要你当下反应
无形无影

它不强调形式主义
而着重当下的感官和精神的意识
纯然是一种身心灵能量的交流
可以在不设防的时候
找到作为人的最真实时刻
让参与的人回归最存在感的状态中

(YW Contact Improv 心情记录)

(虽然它可能会唤醒身体的某些记忆,但那也是好的,因为这些好与不好的身体记忆也需要再一次复习,才能找到更好的身体部位置放,或疗伤或一再温习。好的,甜上加甜;苦的,苦中作乐吧,学习如何爱上苦的滋味;就像嘴里含着那一片片的浓情巧克力……)
(三天里自己也留了一些伤口,当然不足以道,那是无所谓的外伤。关于内伤,则总觉得人最后必须自己疗伤,通过任何外在的治疗方式,都不及自己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治愈良药来得有效……外在的毕竟是借镜。人,是可爱的,偶尔脆弱得像个婴儿一样,自虐自怜自欺,找不到更大的勇气来重整自己,于是乎沉溺于自己的悲剧情境。我,经常也是这样……所有内伤很重的人啊,加油!即使无能为力,意识到也就是开始,行动就靠你自己了……)
(三天里自己觉得最重要的一句话是:Embrace the awkwardness (together)。)

抒发



总在寻找抒发的管道……

一次旅行
一次自然
一次创作
一次艺术
一次爱情
一次性欲
一次友情
一次亲情
一次阅读
一次任务……(还有更多……)
还有更多次更多次……
然后再重复做了更多次……

任何一次都不足以……

每一次
都是归属感的诉求和抒发……

那是宿命

像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 Sisyphus 推石头上山的故事无疾而终

想来
一切唯有当下
然后放下
才是活过
再来一次吧!
(在思考“抒发”和“发泄”意义的不同……)

水性

人是水做成的

因为是水
人与人
可以gently fit to each other

感觉如水的自己
感觉如水的对方
感觉如水的我们来回施与受

一个温柔的身体的契合点——fit
是开始

承载
付出
在点线面上来来回回磨蹭、感受和施与
你身体里有我,我身体里有你
你心里有我,我心里有你
一起经历一种看似马戏团其实再简单不过人的原始能量

一种面对人生的水性
流动得让人忘了自己的孤独、执着与习气

水一样地活着
像一只浮游生物
找寻最简单的存在感动

你和我
我和你
你和你自己
我和我自己
化成了水的分子
蒸发人间

(YW Contact Improv 心情记录)
(agree, it's better than sex.)
(朋友说:calm after the workshop, agree. 自己的感受:很实在,脚踏实地;之前自己完成再多的任务工作也无法媲美,因为之后短短的几个小时的工作坊里也就找回了自己。)
(像吻,像拥抱,一旦对位入座 fit,眼睛也就自然而然地闭上了。)

春十七日

O for Oyster牡蛎

The Shell 外壳=Blocking 台位走向
The Meat内馅=Self-discovery & creation 自我发现与创造

Notes提醒:
· It's Ensemble piece 这是群戏
· Feel and help each others 感觉彼此,互相帮忙
· Take responsabilities inintiatively 自动承担责任
· Take down notes and go through blocking in mind 记录台位任务,并且在脑子里复习

—让大家把自己制作的Monster “活起来”。
—阅读整个剧本,分配角色。
—画出开场opening的舞台分布图,让大家更清楚自己的物理位置,鸟瞰整个画面流动的起始。
—预先通知服装要求。
—分配大家进行脸谱制作。
—要求大家开始背台词。

—还好美英提出问题,所以让我有机会更全面解释Ensemble的意义。很可爱的,拍完戏后,她却上前来连连道歉,说干扰了流程。我也连连说谢谢她主动提出疑问。她的教养真好,太客气了。

—香妹和Raymond在排戏时更有警觉性了。

—Helen 总是缺乏信心,个性上喜欢自责。要多加鼓励。

—女娲很用功,时间结束后,还留了下来继续练习。

—Lesley主动把布带回去修补。

— 月秋、Doreen、Daisy已经先其他人观照画面流动的定点和细节。

—Ah Fong 觉得剧本很十指帮,她发现这样的“说故事”会让观众思考,可是不会过度激烈或挑衅。很高兴她和我的想法是一致的,因为也发现剧场里有太多“呐喊式”作品!自己比较偏爱非“呐喊式”但“讽刺性”的艺术走向,宽容而不“煽动”观众的情结,毕竟观众是来看戏而不是来参与政治聚会的。在要针对的议题上,我喜欢让观众去发现和去思考,我说的不算,他们在看了戏之后的感受和反思对我而言才最重要……剧场可以是感性或理性或挑战性或教育性……但最终应该还原现实生活;我喜欢观众带着想法回家,这个想法不是答案,而是一个有机、可以继续思考的“态度”和“方向”。

—当我提到国旗将会被“扔弃”至垃圾山时,大家似乎很担心。其实当大地、海洋、蓝天都已经被废弃时,国家还存在吗……这一点又一次凸现大家的思考模式是被“文字”、“政治正确”牵制住的;“文字”——没法视觉思考,“政治正确”——逃不出环境的迷思和禁忌。

—毅然通知戏剧盒增加排练次数。这个Ensemble,需要去体验更“专业”、更“自我要求”的剧场工作细节。下次他们一个个在参与其他的表演时,才不会“得过且过”,也能更快地适应不一样形式的艺术内容,成为一个比较“圆融”和“有机”的参与者。

touch

花了一辈子寻找自己是谁(identity)
才发现自己谁都不是
就是人(just human)

为了成为自己心目中的自己
于是
学习如何成为社会的中坚份子
然而在融入与超越群众的同时
却远离了自己的真心

闭上眼
自己谁也不是
对方的性别、年龄、专业、国籍、肤色、身材、语言……等等等等的标签
也已不重要

人与人
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空间、同一个氛围里
纯然接触
行云流水地
当下地
行动
反应
和感受

simply be oneself
and aware of the other

connection with simply touch

(原来自己有一颗柔软的心)

(像草履虫)

(YWContact Improv 心情记录)

人的骨气

最近遇到很多曲扭质变的人际关系
要对抗、求存之余
还得同时自我要求更宽容地去接受大环境里的吊诡
是相当苦难的

很感谢自己年少时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相当严格
学了很多名训并被要求身体力行: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鞠躬尽瘁,死而后矣”、
“忍辱赴众”……等等等等

这些看似八股、迂腐又不合时代精神的“老东西”
却成为自己的“骨格”=“坐标”=“正气”
一种调正、平衡和归零的生活态度……

要解释什么是人的骨气还真的很困难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
有了这些名训
自己在处事待人时也就有了根据

不自欺欺人
可以傲骨看世界
走得稳当正直
才能不枉费那些真正关心自己
还有值得自己关心的人

谁说“老东西”就不再有价值了呢?

春天如何降临社区

正在翻译、调度、勾勒……方方面面

才发现社区演出最大的难度有两个
资源的应用
成品的素质
(那和其他剧场成品不是一样吗?我的答案是:绝对不一样!是更加的贫乏而粗糙的。)

这两者考验着自己如何面面俱到:
用最简单的方法保存艺术的品质
用最效率的表演形式去让台上台下的受众都能有所获

社区演出和制作
其实没有如剧场有完整的机制配合
也没有如剧场有精致的软硬体设备
所以在处理时得化繁为简

俨然已经不是在探索艺术的理念
而更多是将自己曾经累积的艺术经验付于行动、分享和实践

如何打造得有艺术风格且能够深入民心?
如何让每一个学员有所收益?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将理念完成到最佳的状态?
如何把社区意识关注在每一个环节?
如何把社区精神推广至满?
如何跳脱自己之前浸濡精致艺术的习惯?





“打造”这个字眼
还真的很适合

当面对社区演出时
会让一个艺术工作者从金字塔撤离
再一次思考艺术和自己的关系
也再一次思考自己和社群的距离……

春天不远
量力而为
人本关怀的第一步
不是自己而已

切记
春天
是大家的

自勉之

(谢谢HYW的加入,让我在打造时,不是一个人孤军作战。)

心里有爱

心里还有爱,千万别忘了。

心里有邪

心里有窗








心里有门

心里有门
打开门
是另一道门
门里门外
还有更多门
窗呢?
开着

心里有人

心里有人
在敲门

打开门
才发现原来是谁
是自己
不是那个人

春十六日

记忆再生
曾经属于一次的生命
现在可以重活一次
改装再循环
记忆将再造填值!
看最后一眼
再见了!
N for NARRATION plus Visuals 用流动的画面叙述故事
--------------
Rehearsals starts from now! 开始排戏了!
--------------
First Scene Blocking 第一场走台位
--------------
Notes 注意:

1。Be patient, be alert and be initiative! 耐心,机警和主动!(耐心等待发展/机警周边的变化/主动参与表演)

2。Find your own motivations and subtext in Blocking. 走台位……找出自己的动机和潜台词。

—自己很亢奋,因为可以检视大家在前十五次的“演员基础训练”、“偶戏基础训练”、“表演人格培养”、“戏偶制作基础”后是否有了一定的准备?是否有了基础的“表演能力”、“群戏合作能力”、个人的专注力、集体的配合度以及参与的积极性……等等?结果是,就一群年过半百的大朋友来说,基本上我自己的满意度还算不低。至少没有太多人在台位设定时晃神或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约三分之一的成员因演出而缺戏,但不太担心他们。他们几个的素质都不错也很平均,表演和警觉性也相当强。可惜的是,下一个走台位时,得浪费一些时间让他们加入和适应,从新调度。

—今天比较又爱又恨的两个学员是:香妹和Raymond。香妹人如其名,像小妹妹一样总是慢三拍又或希望我给予更多的“关心”。而Raymond的问题是年级,七十几岁的人难免较慢适应任何突发的指示。除了他们之外,其实大部分成员毕竟在学习上都属于“学习能力较缓慢”的年龄层了,所以在要求上必须重复再重复,不能像年轻人那样能举一反三,所以得多多体谅。这一点,提醒自己更要清楚自己的指示,也更要在引导时找到个别对症下药的方法。

—只完成了一页的台位,想来,opening的画面也太丰富了,也就难怪大家花了更多时间去消化画面的意义。
—还好有镜子,大家可以看着镜子自行发现自己所制造出来的画面,无需我逐步地解释沟通。视觉的理解是最直接的。(肯定地,也得尽量地在八月底移师回戏剧盒前,把所有的“画面”勾勒清楚,让大家在镜子前,明白自己在群戏里的角色和任务。)

—制作会议的发现:戏剧盒的运作和制作氛围和十指帮非常不同;十指帮强调个别成员独当一面并给予完全的自由和信任,但在这里把关较紧,这可能是大家的工作量太大,又或一年的制作太频密太紧凑,显得事事都处在“钻研”或“寻途”的状况。另外,戏剧盒也因为有一个“太清楚”的艺术理念作为后盾而必须一再归零重温,所以在机制上有很多人性的切入和意识形态的交流。相对的,十指帮的艺术方向是多变的,再加上较多的成员是艺术工作者,于是只要在运作机制上记得原则和主动出击,也就可以很自由地随个别的工作方式去自由发挥。那也就难怪,想到戏剧盒也就想的社会意识,想到十指帮时想到的是天马行空的艺术可能(除了偶戏和visuals 的专利外)(当然,十指帮也就有了不一样的问题了)。
—今天大家带回来的垃圾偶都相当精彩,很专业。可惜时间不允许,下次一定得在大家面前分享并夸奖一番。
(关于艺术方向和社会责任,没有对错,只是选择。而现时时代只能接受自己最适合的,未来回顾现在时可能才有定论强弱轻重。然而我,还真的不太在意自己如何影响了未来……未来会怎么看我。)
(因为自己将无法看到.)

半年后: blog的意义

关于部落格
有很多不同的动机和书写的原由

有人以社会为己任
有人以自己为己任
有人以亲近的人为己任
有人以他人为己任
更有人会以忧国忧民为己任
而有人纯粹交待生活琐事

我呢?是游移的……

在闯入他人的部落格时
常常会看到不同的出发点和内在及外在诉求:
有些人比较谨慎,担心伤害不该伤害的人(一字一句都再三斟酌)
有些人比较功利,借着平台撒网促销自己(标榜功绩作为契机)
有些人比较安分,借机丢弃或整理生活里的琐事和不满(自己比较属于这类)
有些人比较随行,陈腔滥调情感泛滥(交待日常平常事还写无关痛痒的日记)……

而其中自己最觉得乏味可陈的
最不能苟同的是——政客
(其中大部分是的德高望众的高官和知识分子……)
(尤其是去解构其语境以及追踪其背后的动机和思考模式时……)
冠冕堂皇不痛不痒
含糊其辞之余
还高高在上引导了社会人事
以为尽了义务道德还作了功德

他们的确还真的说服了大部分人(成为众人信仰或推崇的对象)
可能也就因此说服了自己继续写下去为群众服务
说出群众想要听的该听的
或先群众一步说点高明的
毕竟没有人真正做得到可以同时照顾到大众而没有忽略小众

部落格太自由
太假的同时也太真实
尤其是当你意识到读者的存在

我自己的阅读方法是:
不要仅仅读出文字的表面意义
追踪作者的其他表现
尤其是现实里他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
该人部落格里那些隐藏深处的意图和动机
就会不攻自破

说了这么多
是时候检讨自己为什么到这里了……

提醒自己:
亦如之前写的
部落格最终是写个自己的
是自己的记忆情感的存库兼废物处理厂
更是自己思想提炼酝酿关卡
暂时稍稍抽离真实人生
让自己沉淀、酝酿、狂想、发泄、理清、整合、联想、放肆、捉狂、跳脱、想象、幻想、假象、虚构……等等等等

进行一切这里以外所不能进行的任何事
因为第一读者
还是自己
不是他人……

跳脱自己养成了的习惯……停笔
这样的想法基本上经常出现
也必须出现
否则一切也就得过且过
自己的部落格
也会让自己觉得乏味可陈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如果继续,就得找出自己记录的方式和理念……但这样想来,难免更多是因为知道虚拟的世界里有读者的存在。说出来的虽然说给自己听,但还是会不小心预设了“听者”的存在。人啊,总是自作多情……应该如何以对呢?)

心里有鬼

有人不去鬼屋
因为尊重
因为人道

有人不去鬼屋
因为心里有鬼

人与鬼
疏途?
其实
雷同?

压力锅的快感

聊着聊着
时间突然跑得很快
追赶不及

体贴的A知趣我明天特别“漫长”
也就趁好就收
告别离去

回忆谈过的点点滴滴
真的是“乱到不行”

现在脑海中唯一的画面是:
压力锅的烹调方式

这个现代发明绝对是现代都会生活的最好隐喻

食物的味道最重要着重:酥脆和快速
除了专注吃饱了事美味可口之外
身边(外在)发生的事都可以等待而不重要

即使压力锅是自己买来的
无需公用共用
也会不经意迫不及待地追着它的使用功能使用它
犹如撞邪
而在自己买来的工具面前
被物质化(自己变成了压力锅的附属)

更难以想象的:
选择用压力锅的自己
竟然在压力锅的状态中
相当兴奋
还乐在其中……

存在
在人群中并不存在
存在
总在颠覆着自己

广告:“压力锅,现代生活的必备家电,让你与众不同的最佳工具!要买哦~!赞~!”

ps: A这次肯定不明白我在说什么了,压力锅的附带好处,真棒!

(快感:F1,电动游戏,虚拟游戏,fling,激情网站,性高潮,sms,msn,facebook,即时新闻快报,toto,4D,……,应该还有更多……)

(快感2:急速完成,爽!)

(回应前一个entry,现代节奏:短暂而effective的自己。)

找回心灵的节奏与姿态

因为同行
难免会有落单的时候
往往也就在这样的空隙间
个人的感官特别敏锐:

海水拍打海岸的声音
没有音乐的规律
没有人事的谨慎
聆听
却似乎听到自己心跳

风和树擦肩而过
没有影像的多变
没有人事的繁杂
感受
以全然环抱的姿态
似乎又回到安全的母体里

困在钢骨水泥和虚拟世界太久
会失去自己
来到海岸
很简单的
能很简单

choice 选择

let it be
let it go
let bygone be bygone

放下
看开
遗忘

human makes choice
人做出选择

观自在


愤怒中年的忧心

人到中年,四十而不惑的道理真的在自己的身上应验了!

从印尼回来接近一个月,对身边所发生的事越看越不顺眼。

所有在印尼积累的美好,在短短数十日里也就被磨灭殆尽。

尤其感觉到:身边的一切表面上虽以机制为体,但其实却在暗潮汹涌着。

所有呈献在我面前的都是可以吹弹可破的迷思,祥和的假象……

生活里处处可见很多人正为了自己的方便而自欺欺人。

更可怕的是没有人愿意或真心地道破任何人,大家一片以祥和为重,大家一片以用心良苦。(包括了我自己,因为发现大家都不愿意听实话,所以经常拐弯抹角,自我删除或赋予同理。)

常常会自问,我是不是太倔了,太执着了,太一厢情愿了?

于是很自责,选择以“仁慈”和“同理心”对待之。

然而结果反而更叫人失望,大家take it for granted,变本加厉之余还理所当然,理直气壮一番;搪塞以“机制”和“借口”和“人本善”的宽容。

其实常常意识到这些人当下难免为自己的行为的不周到而不小心流露出内疚的神情,一举一动也很龌龊。


然而时间久了,在追踪接下来的发展,检视以人的诚信时,却会发现这些人会很快就“自我催眠”和“自我磨灭”自己所作的一切,包括了不道德/不“机制”的行为……还真的相当有自知知明,毅力超坚强。感佩!!!(这是这个岛国最优的国民特色!)

之后,一切也就恢复“合乐”和“祥瑞”,国泰民安是也!万岁万岁万万岁!!!

愤怒中年的我发泄完毕,好舒服……

忧心?何必呢?既然大家都那么客气又有礼貌,毕竟也是不小心患了冷感症(很辛苦的)……机制和表面功夫都做得还马马虎虎的嘛,也就够了,体贴得很不是吗?
(冷漠不是罪,是病而已,多多体谅,将心比心才是。)

(拖地……突然让我清楚为什么自己这么愤怒和忧心了,有两个人让我担心着:一个曾经在情在理对每一个人皆一视同仁,而现在却自我蒙骗于自己的孽障中;而另一个总是过度博爱,却也总是发现自己处在没法说法自己的机遇中。这两个人都是我一直觉得不可以放弃的朋友,难怪自己突然会特别愤怒和忧心……然而,究竟是是为了他们?还是自己的情绪作祟呢?……不过此时此刻的确是想着这些的……)

(究竟冷漠是什么?冷感症是什么?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它现在是大部分人最好的朋友。比真人更让自己安全,所以大家都很爱它。)

(当一个人不同意一件事时,不表示他就是来拆台的,他的位置就是两极选一……他可能只是太在意……)
(交心,不应该只说对方想听的,而是还要说出对方不想听的,不是吗?)

(我们的时代有简化人类情感的嫌疑,事实上,人的情感世界从未如此简单过……可以二元去归类和区分罢了。)
(……放下……永在学习中……)

空时

时间
不会因为我而暂停
树下
不会没有我而空荡

春十五日

谁会相信这是一箱将用来表演的戏偶?


上看下看,这些monsters也太可爱了吧?


M for Monster

Garbage Puppet 废物戏偶制作重点:
1。操控性manipulative
2。耐久性durable
3。表现力强expressive
4。勇于创新think out of the box
5。简单出发;创意无限find the enjoyment in Simplicity


—唯一和上周不同之处是分组进行制作。

—没有给太多的指示,让大家去发现自己能做些什么。大家主动分组分帮分派,像教室里的小朋友成群结党起来。有趣的画面。

—最后的塑胶袋操作练习里,可以感觉到大家对偶戏的掌控能力更强了。基础有了,下个礼拜排戏时应该会较容易吧?!

—整个制作的最大的症结:时间。尤其发现大朋友们私下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放在制作上,所以只好选择了较“快速”和“粗慥”的艺术表现手法。忘了那个大朋友说,“这样的偶真的可以吗?”(见得大场面吗?)我说当然可以!!!……虽然相信简单就是美,但其实自己心里想着的是,接下来就得花更多功夫放在戏的素质上,蛮大压力的。
—看来,接下来得亲自出马为他们动手制作了!!!!

—小试使用布的可能性,画面的效果还不错。大朋友们也在创造情境时更主动和更贴切。某种程度上,大家已经拥有了偶戏的基本概念和思考逻辑,最重要的是,大家乐在其中!(那不就是其中一个学习的重点吗!?)

—今天的自己是恍惚的,还好大家是热情的。
(怎么又忘了,偶戏的制作期其实比一般人戏的制作期来得长且复杂。提醒自己下次别忘了好好地选择提案或规划流程。最重要得记得30堂课绝对不足以训练一个普通人成为一个基本演员,更别想说可以培育出一个八面玲珑的艺术工作者,那更不用说可以从零到有地完成一个艺术作品。30可以完成的仅仅是一种体验而已。谨记。)

应该做的事


在不要成为别人的负担的时候
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豆豆

难得回家一趟。许久不见的妈总会倾盆而出向我这个做儿子的交代这些日子里发生了的故事。 她喜欢她也需要;而我其实也很乐意接受和参与……

最小的侄女“群群”正在出水痘,所以每天寄放到我们家里来。妈于是必须“很”照顾她;毕竟妈也总是不小心流露出“特别”钟爱着她。一拍即合的状况。

但妈却一再向我抱怨:“惨了!她怎么就是要去抓那些痘痘呢?以后就不美了。” “哎哟,她为什么就不能像你们以前那样笨笨乖乖的……” “为什么她就不能像我们家里的孩子一样……”

其实小侄女的确也长得比较像“属于”我们家“后代”的那种样子。像我姐,是众人和我妈所谓的“美人胚”。 而小群群就是那个长得和我姐一模一样的“后代”(前面两个比较像婆家的)。

老人家难得看到一个比较“美”的孙子,比较像自己这一边的“产物”时,也就不自觉地稍微过度反应。更何况,我妈是个典型传统的潮州女人,相当“爱美”。难怪面对长得“较像我们家”的孙女时也就特别担心了。

……………………

不过老实说,长辈的偏心并不无道理,要能够在现今的社会上立足,长相依旧是关键的一环。我们家的“产物”老实说还算是属于“白白净净”,“端正”而且”正派”,在这个环境里的确很有帮助。也就难怪我妈难免会在意“群群”会不会因一次“水痘”而“毁容”一生。

一路走来综观世态炎凉,的确也强烈感受到,一个人的样子和长相(必须强调还包括了所谓的“气质”成分),的确会影响一个人的机遇很多很多…… 看着小群群,突然间我也担心她会不会这样而失去了我们家的优良“基因”…… 关于以貌取人的这个世界,其实已经变本加厉了不是吗!?

看看我们的世界,人类没有因为科技或任何所谓的“社会演化”,而变得更“进步”,每一天的世界新闻只一再提醒着我们,有更多的症结一二再再而三地重演着,人的略根性反反复复地一再循环着……永无止境……而以貌取人这一环依旧根深蒂固。

我还真的不希望小群群将来必须因为一个“先天”的长相而必须更辛苦地面对这样的一个世界。

(小群群只有六岁。样貌还可以。以后在面对这个世界时应该会比较容易吧。)

冷漠是罪

最近最受不了的事是人情或机制里的……
冷漠是罪
Ignorance is sinful
(让人觉得难过的是,这些时候,在每一天的生活里,总是频繁地看到一宗又一宗的个案,俨然已成社会常态。)

发现光投进宅内
一块方方正正的窗印

打开门
望天空

月好亮好圆好美
天好多的云好多的蓝与黑

夜不一样
心好多的思绪好多的杂念

春十四日

L for LUST to get your hands dirty
(戏偶制作新体验)之欲念:不怕弄脏手

Newspaper Puppet 报纸戏偶制作重点:

1。操控性manipulative
2。耐久性durable
3。表现力强expressive
4。勇于创新think out of the box
5。简单出发;创意无限find the enjoyment in Simplicity

—特别偏爱Raymond的作品,因为与众不同!但那很有可能是因为不清楚我的引导和指示而自己穿凿附会,当然也很可能他有真的听进我强调的部分而创意无限。另一个是自己的猜想:因为他是香港移民,很自然的没有本土“货”的习性和“僵化”思考模式。其实他一直来给我很多的“意外”惊喜,还真希望所有的大朋友能够像他一样!否则在带领时,好像只是在面对一群一个模样刻出来的受众,那就少了刺激和挑战!
—Irene一个人静静地在一旁。有用“心”。可以感觉到她很享受自己如何面对一个全新的媒体,尝试掌握它,并将它“拿捏”成自己心中的样子。是老师群里相当有“美学”天分的一个。当我告诉大家,自己雕塑出来的戏偶往往会很像自己时……因为她的戏偶的头只有外部的线条,她于是笑说自己是brainless的。我莞尔没有加以讨论,又或来不及反应因为忙着照顾大部分人;其实自己心里想的是,她的创意究竟说明了什么……当如果再深入地去探讨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时,戏偶制作某种程度上是绝对孤独之旅,是一种心灵的潜意识抒发。就不晓得她是不是也意识到这个动作所带来的效果?
—借用DF和JY联手制作的戏偶作对比,可以看出这几代岛国的后代其实有一些共通处:即少了“立体”而较“平面”地处理手中的任何“素材”。美学教育似乎真的在中学之后就不是大家的人生重心了。而两个年龄层最大的差别还是年龄阶段的渴望。太有趣了。
—联想:如果我们是(女娲/上帝/任何声称造人的那个造物者)所造的后代……当我看到这一个个接近完成的成品时突然有一种领悟,(她/它/他)的造人时间必然也很有限,又或(她/它/他)也并非是“完美”的。
—小小的惊喜:(她是雅丽;踏实的家庭主妇族成员之一)一只
inspired by 传统猴子布袋的现代版:(衣服上的米奇老鼠是那么强烈的文化icon,什么时候,我们也有属于我们自己的呢?那只喷水的不算吧!?)

心里的符咒

心里的符咒有三:

一种来自传统



一种来自社会的制约




最后一种最深刻
一种结合以上两种之外
还自画自创的

很多时候自己竟然也没有察觉意识到

十年



应该有十年或以上了吧
这些突然失而复得的记忆化石
似乎代表着我年轻岁月里最义无反顾的生命阶段
现在的自己是不是依旧义无反顾?
是不是还保有着那份那时候的憧憬?
自省之余
才意识到自己原来如今走着一条回归原点的路
热忱虽然依旧但难免匠气许多
而这就是所谓的岁月不饶人吧!

爱一个人是一种自恋情结

如果你需要别人的宽容和爱护
可能
最好的方法就是身体上的有着“疾病”或“残缺”

但人好好的啊
何必将自己摆在那样的位置让人担心呢?

而那些充满“爱心”的人啊
千万别忘了还有更多更不幸的人等着你

别轻易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自我建构的假象当中
以为帮了这些人就代表自己是仁慈的

(很简单的一个测试,当遇到一个不认识的,需要伸出援手的人时,你还可以付出行动吗?)

很多人希望自己是大爱者
却迷失在自己爱的定义里
施行着不一样standard/标准
还以为自己真的帮到了对方

然而
那也可能只纵容了或过多保护了或一厢情愿地付出了

珍贵的善心
是很纯粹的
不因为了自己的满意
那也就无关自己认识对方了吧

大部份人付出的纯然是“自恋情结”在作祟
如果真的在意一个人
就不会仅仅配合一个人
而很可能反而做出让对方当下不能接受的事……

真正的在乎
是一种另类爱的表现
人的情感不如电视电影和现今主导着的速食文化(某种程度其实在简化人类情感的细腻性)那般而已
复杂多了

爱一个人
别变成一种自恋情结

(恨一个人也是。)
(另一个时代对于爱的观念:总在左右而言他,没法交心,没法面对自己不愿意面对的一切。)

酝酿春天的味道




往往在有限的资源中
才能找到无限的可能
不好高骛远好大喜功
将创作的重心放在人和人的情感联系上
才能有更远更长的路不寂寞不后悔

(认识我的人一定以为我又在映射什么了,是的,我的确在指桑骂槐。但我的重点还是在艺术创作上的看法。
常常,当自己归零成为观众看演出时,对于一些演出的反应总觉得台上的一切“太多了”“太杂了”;用太多的“伎俩”的堆积还有运用太多“混乱”感官的手段……所以自己常常会希望看到台上是less is more 以及更简化极致的呈献。而这一切启究于艺术表现的手法和元素选材是否有被开发至巧当好处、淋漓尽致和出人意表。毕竟一个剧场演出不应该仅仅只是一出哗众取宠的“魔术秀”,最后还是应该考量环保和经济效应。唯有简入为出,还能叫人称奇,那才是难以言喻的美好;亦如一杯葡萄酿成的美酒,单纯却叫人回味无穷。)

永在进行式

当我们一起走着死亡的路时
最美的原来是发现彼此都在寻觅着永不退色永不凋零的
以及
心灵的自由
关得到了或没有
因为是永在进行式……
(于是,我们只好暂时聚首片刻温馨。)

春十三日

K for Kick

1。“你在做什么?”;通过以日常生活行为为游戏的主旨,让演员更轻松地表达自己,更清楚在舞台上该有警觉性,才能互动并享受表演的乐趣。

2。当代戏偶的“你在做什么?”;借力真人版本的成效积累,要求表演者把生活化的动作和语汇,将即兴能力和当下反应投射在戏偶身上。(自己的第一次铺排尝试,从人到偶,效果很好,可以沿用于未来的偶戏操作练习。)

3。戏偶情境即兴;渐进地要求不同类型的当代戏偶互动,同时要求更多操作的细节。

—今天最大的收获是:大家很享受整个台上台下的互动。大家很快乐于能让戏偶“活起来”。

—所谓一般导演会归类为最弱或最“迟钝”的“演员”表现得更投入和更大胆了。

—虽然必须以个人扛起所有的责任,没有如想象的有很多“机制的配合”,但一想到这些长者那么享受这样的一个过程。我就不太在乎别人怎么看所谓的“社区演出精神”又或是“演出效果”了。提醒自己我的受众先是他们,然后才是群众和艺术的期许。

—I'm just an artist working for love and sincerity. This is a project to celebrate being alive! 自勉之。加油!加油!加油!(必须用这样的心态去面对这样一个计划,否则一切将流于表面形式而已。 )

(这些日子,常常听到警钟,也常常听到自己作为一个“全职艺术工作者”的内在呼唤;那是一种必须义无反顾的选择并行动,因为前路不会因为我而轻松铺展,唯有自己的心态更清晰和温柔时,才能找到更远长的“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