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十二日

J for Journey

1。剧场训练:球说名字;发声练习,声音的穿透力和身声心的节奏感对位和关系。还有,最重要的,通过游戏去记得别人的名字。

2。当代戏偶简介:操作和结构。

3。操作演练:让戏偶活起来,创造一个简单的小品(Journey)。

—“很累很辛苦!很难啦!”,在要求他们两人或三人操纵一个戏偶时,他们都一直在喊苦;他们终于发现,原来戏偶的操作需要很多的体力和专著力。另外,为了得让戏偶随时随地能“拟人”有生命感,所以操作者必须常常处在不怎么舒服的动作上。他们终于“领悟”了!

—大家都同意因为之前有了传统戏偶的基本功,在操作当代戏偶时有所依据可以借力和发挥。间中的奥妙在于传统偶戏操作里的许多基本功相当丰富,所拥有的动作语汇足以移植到当代戏偶的表演上。

—今天有趣的发现是,原来他们大部分都有传统戏曲的背景,喜欢看或真的参与学习过。这样另一个传统艺术的经验,让他们在操作较东方色彩的戏偶时,更快也更容易创造出偶的许多身体语言(身段)以及和角色特征。例如:两人操作白骨精,唱着“帝女花”,神韵十足,偶的一举一动相当细腻,整体上很有说服力。这不禁让我想到可以借用更多戏曲身段的可能,以作为成品的一个重要建构元素。

—大家对面具偶情有独钟,除了因为可以用到自己的手成为戏偶的手之外,我想,主要还是因为它较“轻”,对他们这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负担没有这么重。这也将成为我的建构元素重点之一。

—J for Journey,这部分本来是希望他们可以为戏偶即兴表演出一段小品,可惜时间有限。除了“帝女花”之外,其他大部分时候自己难免得介入参与小品的创作,同时还得监督“让偶活起来”的从旁引导。下一堂课,希望他们有属于更多自己的戏偶小品。K for 什么呢?伤脑筋啊……

(K for Kick????)

Who are we?

We Are Not Tools
We Are Sources

(不喜欢被冠为人才/human resource 这个字眼,总觉得那是在位者冠冕堂皇地利用着你的感觉;自己有自己的感悟,不必在位者对号入座以便国泰民安。)


贩卖无罪矣

知识在贩卖中
情感在贩卖中
政治在贩卖中
尊严在贩卖中
热卖烫销激情的年代
我们是热窝里的蚂蚁
购买和贩卖着欲望和梦想
深陷赤裸无法自拔的罪行中
对街捡破烂的老太太
贩卖中被贩卖着

如影随形的朋友

喜欢这样天气
细雨绵绵不断
天色阴阴霾霾
让自己想起小时候
曾经和兄弟姐被困在房间里
自娱娱人地玩着自己发明的游戏
那可能因为赤道终年如夏
阴霾的气候难免会让人有不一样的想象可能
在台北的那段日子里
这样的天气在冬天的时候也就司空见惯了
但还是一样钟爱
虽然天没完没了地下着雨
气温也总是冷冷嗖嗖的
感觉还是特别浪漫多情
尤其是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宿舍里
有一种近乎与世隔绝的存在快感
想来
这样的天气其实让人难免伤感和善感
原来
这是很早很早以前造就了的格性
喜欢躲进浪漫得无可救药频临消极的情境中
享受和感觉自己原来的体温和情绪
岛国雨夜的街上
行人变少了
他们终于可以回到自己的家
面对真情片刻
不受纷扰
我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
但却绝不会丢弃诗意人生的向往
世界太匆忙
唯有这样天不作美的时候
人才可能不暂时不停留脚步放下包袱
静静的一个人
和自己做朋友
我如影随形的朋友啊
你好

存在与否

我们存在着

必然有它的道理
相信有义务和任务等待着去完成
相信有业障和俗缘需要去超越

尽一辈子
守候着那几个最重要活着的意义
倒不如先知先觉
去努力经营去改变

与其暗夜里等待光明
倒不如设法享受暗夜
给自己一盏不灭的灯火
相信自己有命运的自主权
相信自己有活着的更多可能性

(过真性情的生活,享受有质感的生命。)

气不顺

今天的气特别不好
口不遮掩诸多挑剔
待人处事诸多不耐
虽然真的没吃晚饭
但总觉得那是借口

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自己也理不出原由

疲倦情绪化气不顺
应该避免外出家门
但身不由己的时候
该怎么处理自己呢

我的气究竟是什么
如果在内潜伏已久
为什么今天才不顺

当气很不顺的时候
去看世界看人看事
更像看到自己正在讨厌自己的一举一动一意一念

(当气不顺的时候,我可以感觉到周边的人事物,因为磁场的不协调,而变得杂乱无章。虽然是以个人出发的观念,本就是应该自我反省的事而已,但还是因为多多少少影响了氛围而觉得不服气。)

春十一日

I for Interaction

1。剧场训练:球说;发声练习,声音的穿透力和身声心的节奏感对位和关系。
2。单人布袋戏自我介绍;强调戏偶的专注力,投入感和即兴互动反应。
3。双人Golek的互动;通过边唱边舞,尝试让戏偶和戏偶之间,操纵者和操纵者之间,找到互动的协调性。

—球说;看到最弱的、最缺乏信心的成员更愿意“表现”和“尝试突破”自己的局限。没像之前那么拘谨和“排斥”了。在“曝露”自己的弱点,在众人面前“赤裸裸”的情况下,情绪没那么不安和不知所措。

—大家也更清楚剧场训练是一种“有趣”的,可以自我解放和超越的活动。他们开始很享受这样一个环节,欣慰。

—单人布袋部份让我跌破眼镜,可以感觉到大家真的有回家练习,因为每一个自我介绍都有设计过的痕迹。而且,半数以上的成员在呈献自己(用偶)时,更专注也更懂得创造戏偶“说话”时的身段和表情。我偶而会在台下突然介入和偶互动,问问题并要求当下作出回应,有或会要求以“夸张”的动作去表现戏偶的情绪(例如很累、很难过、很怕……),然而大家似乎都能很专注地把戏偶表现得比自己(演员表演)更丰富和更“抢眼”。甚至有些时候还创造出有趣的动作和趣味感。对我的介入(从旁引导),他们也更习以为常,不被动摇而当下回应。对一个新鲜人来说,其实是很苦难和很不舒服的,但他们做得不错。

—双人Golek边唱边舞;喜欢这个环节,大家选的歌都很好,唱得也很投入。虽然偶和偶之间的互动,还有在舞蹈的动作设计上稍微“呆板”而缺乏创意,但当他们因为熟悉的歌曲而全情投入享受着,过程中有很多快乐的moments ,是很正面的表演心态。

—今天在布袋的环节上,自己的视线很多时候会很自然而然地从“教学重点”转移至戏偶的动作和表情的可能性,而不仅仅只停留和着重开发戏偶背后那个表演者的表演技能上,或老是想着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个别成员的表演障碍。今天有更多的时候,自己可以以导演的身份去要求演员,而不是以导师的身份去要求学生。

—下个礼拜将引进当代戏偶,这是自在课程设计上检测成效的时候。一直来,自己有这样的想法:相信偶戏艺术应该是可以通过传统偶戏技法或概念的学习,在之后掌控当代戏偶时更容易如鱼得水并举一反三。毕竟,自己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在过去的经验里,因为自己稍微懂得传统偶戏的基本功和艺术理念,所以在创造现代偶戏艺术时,经常会有很多接力传统的优势。例如戏偶的操作方法中的头部动作,布袋偶的方式就让当代偶戏表演很“精彩”,还孕育出属于东方精神和魅力的艺术特色。所以,很希望当把当代戏偶交到他们的手上时,之前的传统技法训练可以帮助到他们,如何将没有生命的物体“复活”起来。

译趣


直译……顺译……意译

会喜欢做翻译的工作因为它很纯粹
可以回归自己的语言根基
可以检视文化差异里的小细节
在同时自我训练中
发现语言、语汇和文化意识形态中的自己

常常
在琢磨每一字每一句的当儿
总会发现华文的魅力和深度
绝对是很多语言无法媲美的
然后会很庆幸
自己可以懂得这样美丽的文字

刚刚在电视上看到一则访问
对象是一个说华语说得比我还好的印藉绅士
内容围绕在他是如何学习华语和爱上这个语言和文化
节目最后部分他的总结是:
他很同意余秋雨的比喻
世界上的每一种语文像是一座座的高山
而华文则是群山中最高的一座

他坦白说他将用一辈子来攀爬这座山
他很清楚自己永远没法登上顶峰
但他因为能一直爬着这座山而感到快乐

看了这则访问
看着这个非华人
突然觉得有小小的心虚
很多时候登山就只为了顶峰望远
却忽略沿路的风景其实也很美好

于是
我决定为自己的翻译过程加驻一个步骤:

直译……顺译……意译……趣译
(刚刚完成阶段的翻译。突然有所悟:当我们老是说自己没有文化根基时,首先又有多少人真正的去花了心思去做更彻底的社会改造?当大家一再强调华语的重要性时,是不是不应该把功利主义和理想主义放在当前,而是实实在在地在人文精神上做出贡献呢?先很简单地,以身作则而不流于形式或口号。很多时候很多的人很自然而然地归咎社会的现象问题于教育上,然而,我却感觉不到又有都少人真正了解教育的内涵……我们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或政治而已,而是处在一个人文精神总在自欺欺人的迷思状态中。)

放大镜

我给自己选了一只大镜

我有
也接近

可是还是喜欢放大镜
时而模糊
时而清晰

————————

春十日

H For Hands

1。球说晋级:发声/声音表情/集体节奏/即兴反应“我爱你”和“我恨你”
2。布袋和Golek基本技法(自我发现如何用自己的“手法”去操纵戏偶)
3。即兴操作练习:单人布袋偶自我介绍+配对Golek边唱边舞

—球说晋级。看到大家对声、身、意一体的意识更清楚了。丢球接球的能力显著进步,球掉在地上的状况变少了,这表示他们有用尽全身全意。

—他们开始享受游戏中学习的方式,自我解放许多,我在从旁引导上也就更快达到学习效果。“噢~~!你是要我大声一点啊!可是我平时讲话都是很小声的……”,然后她尝试着,竟然没有躲回自己的安全岛。

—手指不灵活,“我为什么做不到?”,“我的手指不听话”,“我找不到”……半个小时后还是在找,一直皱着眉头。

—今天只能做到单人布袋偶自我介绍(部分人),一个一个地呈献,借他们的“错误”提醒操偶时应该注意的细节,挑出个别的“表演”问题,同时还一再要求他们重来,甚至有时候抓着他们的头或脚提醒……这是学习中最难的部分——偶戏演员的基础,想来需要花上更多时间在上面了。

—本来计划介绍很多不同的戏偶类型,最后决定分类两种:传统专攻布袋和Golek;当代专攻“阿木”。

—希望他们能真的出现在这星期四的舞台下亲眼看看,那样的话我的引导会省力省时许多,他们也更清楚究竟什么是偶戏。

(Not so sure about the statement as follow, but a strong observation now I felt: A good puppeteer will be a good actor/actress; but a good actor/actress might not able to be a good puppeteer. And also: If to be a puppeteer, first be actor/actress.)

学习遗忘的方法











有些事物终究结束

看到它
还是有点意外

还好
好马不吃窝边草

而且心里早做好准备
永别在先
想象哪一天没看到它时
我就会遗忘

(遗忘以时间和凡事的巨浪。)

画符解咒

自己创造自己的符号
自己解析自己的咒语
这是个必须从新检视人性符咒的时代


画符解咒
想在人群中找到一种叫做解脱的方式

看着这些文化符咒
我看到自己的叛逆和希望
不奢求别人会接受
因为清楚
唯有自己接受了自己
才算是活着

(我们应该拥有着更具象的符号和更独特的现象等待我们去正视和挖掘。)

情热意深

我认识一个热情的人
他不做表面功夫
他暗地里总是波涛汹涌着
他总是为他人思量着
我和他说
我认识一些看起来很热情的人
………………
我问他
他们属于热情的人吗?
……………………
他说
情热意不深
他又说
热情的人
是进行式的拥护者
但在冷冷愣愣的激情都市里
叫这些人看起来怪异而突兀
于是
我跟他说
情深缘浅吧
热情的人
热情微笑以回应
(我心里总在猜想着,一个热情的人,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是不是还很热情地面对自己。)

日光浴

我问:
怎么样?
他答:
阳光在我身上。
我问:
那怎么样?
他答:
不怎么样,
也不能怎么样。
我问:
感觉好吗?
他答:
还可以。

他问:
那你怎么样?
我答:
不怎么样,就是那样。
他问:
感觉还可以?
我答:
还可以。

于是我们安静一天。

(虽然内心的安静短暂,足以看到生活里的激情。)

春九日

G for Golek

1。Outing1 总结。
2。球说。
3。传统偶艺练习:布袋和Wayang Golek。

—大家都很乖,分享了Outing1 的活动意义。可以感觉到,他们真的在活动后对生活周边发生的事更敏感了。

—我给他们的总结是:虽然这个活动很可能最后不会成为演出的一部分,但这样一个“田野调查”式的练习,绝对可以成为每一个参与者最基本的动机(表演和生活上的),是补天计划重要的动力依据。我还分享:艺术是生活的积累,唯有设身处地去观察和发现,然后在继续酝酿和发展时才能脚踏实地,不会掉进空泛的假设当中;活动的意义即更深刻地去感受素材的内涵和实况。(当然,说的时候没那么文艺,只是很生活地提醒着)

—有人还提到,这样一个演说报考的方式是信心的建立和胆量的磨炼。也有人说,也因为活动才发现每一个人看世界的方法很不一样。

—很乖,交了习作:为什么传统掌中戏可以流传至今?刚刚看了大家交上的纸条。发现:教师群写的较多是所谓的学术标准答案,主妇群写的比较从自己的生活出发,曾经参与专业表演群则较从表演艺术的角度出发,孩子群写的则就像孩子一样,很用功地想记起我在之前提过写什么……有人私下跟我说,他还真的去找了资料,只是不好找……

—我心里偷偷地暗喜。其实啊,会给这样的一个功课,很简单的就是为了让他们多思考,多分析,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动”(操作练习)接上“静”的学习氛围。那样的话,才能更了解自己究竟在做些什么。没想到他们认真地程度这么可爱,虽然提出的都相当普通缺乏创意,但还是值得鼓励。(可惜的是,没有人发现我的诡计。)

—球说;强调impulse和organic 两部分,通过球和话一体地来回对话,希望推翻他们很“话剧”的表演习惯,找到身心意结合的方法。他们开始时很lost,不过久了也就做得还不错。看来下一次应该再来一次,为表演作好准备。

—失算。忘了年长的人在学习时需要花更多时间。Golek的部分因为布袋的练习而只能点到为止。本来还希望大家可以用两种偶做即兴小品的,看来下次得跟进了。

—今天最大的发现是:年纪大了,真的真的,学习时在身体和精神上是吃力和辛苦的。 很佩服他们没有轻易放弃,即便是身体上有所局限,精神上也容易疲累。例如:“简单”的一个布袋偶动作:正肩(即用手指的架势为戏偶拉出一个漂亮的肩膀),大部分人手指的柔软度以及力度其实都“年久失修”了,但他们还是很努力想把动作做好,还很配合地让我拉扯他们的手指(其实会很痛)。

—这让我记起年纪也很大的师傅,在表演时偶尔也会有自己不听自己使唤的时候……

—表演(演员)真的不是可以做一辈子吗?这里要强调的是功法的部分。我想老了的人,如果要继续,那就得找到属于自己的形式,而不是强求做到“主流”或“年轻人”的技艺。岁月不留人,另一个继续艺术的可能,就是退居幕后,当艺术的那双黑手吧。

—接下来,我想我和他们一起寻找的,应该是一出适合他们的偶戏小品才对。

无关花或根了

从朋友那里听到一个战后的艺术大师对现今年轻人的看法:没有自律能力。(我是战后的第二代,处在第二代和第三代的暧昧分级中间,某种程度上还是沾上了边。)

他说的,像一个巴掌打醒了我。真的,我在生活里确实可以完全感受到大师的观察,而且是处处都是,现象频繁不过了……

是的,大部分七十年次以后出生的人,的确是人类史上最幸福的一群(但他们更本不在意,不是不知道,只是觉得那又怎么样?)。因为可能诞生在没有太多动荡的社会背景中,所以大部分都被呵护备至,不受饥不受寒;个个只要循规蹈矩,也就能平平稳稳长大成人成材。

然而也因为如此,大部份的自我意识都超强,自我中心强悍,但内心同时却不堪一击,容易迷惘而自我放弃或自我苟且——生命耐力不足,坚韧性也不够;自我要求有时轻易放弃,还有容易偏离而自欺欺人。而其中最可怕的是,不愿真情流露,喜欢耍酷耍帅不轻言败。

在保护性十足的社会体制和经济机设下,在人文和宗教的过度屏障下,这些温室的兰花还真的是总在孤芳自赏着……

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已经不是失了根的兰花,却是总连花带根会自己跑进自己营建起的温室里去,得过且过。他们很可能总是想着:这个世界因为“我”而存在着……

我想起时代造英雄的道理,如果再没有什么时代性的大起大落,这一批人(其实包括了我这一批),也就只是人类发展史里默默无奇的过客而已……创造不出什么时代精神,跨越不了太多文明遗产了……

(当然,不成为时代罪人也就不枉此生了吧!?)

(期待属于时代性的真知“灼”见,热热的,刺刺的。)

(自律能力:不仅是自省,而是对外延续的觉醒能力。)

心情转移

走出去
透透气
换角度
看上去

让自己的心情
就地转移

隐形主义的杂想


最近B提到一套演员的表演主张:隐形演员。简化主张的内涵,即作为一个演员,应该在舞台上将自己“隐形”起来,让观众投入整出戏的实质内涵,而不是演员的表演技法和功利。H举例:当演员伸出手挥向月亮,借以抒发内心情感时……隐形演员会让观众意识到月亮的美丽,而不仅仅要观众永远把视线放在自己身上……
今天,和A以及W做了繁华岛国一日游。可能太久没有这样做了,突然觉得这个岛国很陌生很Truman Show。短短的数个小时,总觉得自己好像在一个很大很大的旅游区漫走着,而身边经过的人都是旅客或新移民。就是看不到真正属于这片土地的大部分人,他们究竟是躲到哪里了?土生土长的他们,似乎都将自己隐藏起来,回到所谓的heartlands去了吧。
我心里想着,大家都是表现良好的隐形公民,出让了很多的地段空间,创造了许多经济乌托邦区,供旅客游玩和消费。他们也很可能忙着退居幕后,严守岗位,为生活拼搏,为了服务世界最大的消费娱乐王国而隐形起来了……将卑微的自己贡献给了经济命脉和理想……
间中,我突然有所自悟,便对W说,我其实一直来就是以隐形身份在岛国生活着的。
现在想起来,真的,我的选择和过程是再理所当然不过的了。因为这就是一个需要你以隐形主义为本的国度——服行隐形主义,可以避免千夫所指,可以偶尔陈仓暗渡,可以事不关己还有理所当然。是一个以人本关怀,崇尚儒家思想的社会;温文儒雅的包容国度。
我想起多年前看的“市中隐者”,我认识的这批人曾经有棱有角意气风发,而如今成了社会的中坚份子,领导着社会群体的脉动……;而“隐性主义”,正开枝散叶着……
我看着她,突然觉得那个气球是一个隐了形的枕头。如果她也是一个道地的隐形人,如果她真的很累,为什么还需要来到这里呢?
(那本和那部关于隐形的书和电影,始终还没看,有缘分一定会好好参考一下。)

春八日

OUTing 1验收
《用画面说出你自己的故事》~三张照片;观察与感受

—两个小时内,看了和听了将近有100张的照片和它们的想法/故事。

—有很多很精彩的画面,印象较深刻的是:后巷垃圾箱旁的一张优质的藤椅、广场上空无一人一张纸巾、大街上讲手机的人、花圃里暗藏着许多香烟蒂……

—有人温柔多情写了诗,有人意气愤慨变成政治演说家,有人像个妈妈苦口婆心碎碎念,有人呈献环保艺术的制作过程,有人拟物地抒发自己的悲惨命运/也有人指正无情的人类行为……

—这样一个下午,每一个人上台演说,虽然仅仅数分钟,无论在内容主题或舞台魅力上都工工整整,用心而诚恳。朴朴素素,像一起喝了一杯下午茶。

—联想起以前那首“看电视”的歌曲,突然觉得应该将它改成“看世界”,才不会局限在“框框”里,意识形态的宣传效果才会更深刻?可惜啊。

—这样一个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打破我们僵固麻木的感官和思维,从新认识和感受自己熟悉的一切,从新“看世界”,看出隐藏在背后的污垢丑陋或美德善心。

—结尾时要他们下次见面交功课:三个活动的意义。希望他们可以悟出比我更多。

(总是在课程前后当中会有人主动搭话,今天AF提到多年前的成人非童话印象依旧深刻。“搞艺术”可以为他人的生命留下一丝有趣的感官记忆,那是我的小小收获和喜悦。)

KEEPOH

柜台。

前一个顾客将大量的硬币放在台上。

收银员花了点时间将硬币逐个拾起装进收银机。

不足七岁的小女孩将最后的两个推向收银员。

她身旁的妈妈说:Keepoh。

收银员和小女孩说谢谢。

我排在后面,连忙補上:not keepoh,very   helful, good behavior。

妈妈转过身看了我一眼。

没有一丝笑容。

春七日

OUTing 1
《用画面说出你自己的故事》~三张照片;观察与感受

(请三选一)

1。“如果我是垃圾,……”

2。三个很环保的画面。

3。捕捉三代人是如何表现他们的环保意识的。(三代三张)

(请用心,贴心和小心)

明天的分享会将见真章:因为每人三分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想。

————————————————————————————————————— ———

和Y脑力激荡了故事、架构、风格、和整体艺术概念。很久没有一起合作了,但丝毫没有生疏的感觉,很多安静下来的时候,各自在脑海勾勒出的画面如出一辙。更有趣的是,对这样一个环保的主题,都有相似的看法:

现在环境的问题,皆是人心作祟。

然而现在标榜的环保行动是:人类可以拯救地球。

我和她却认为,地球其实不需要人类的“帮助”,地球其实比我们想象来的更坚强!从古至今,自然界自有自愈的能力。

人天真地自以为是,为地球“出力”,无疑只是自我膨胀和私欲贪婪的自圆其说。

在拯救地球之前,人类首先应该做的是拯救自己吧。(反讽的是,主要的媒体却在环保课题上以英雄主义作为包装。)

回顾人类的发展史,来看看我们人类的世界——战争、饥荒、暴虐等等等等,真的有比我们的先民来的更进步和文明吗????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不仅仅是冷漠的时代,而是一个冷感的假象。

人心不古。人本主义之前,应该先回归人本自然吧!?

这将是我接下来做工作坊和完成任务时,一个自我检视的角度。

红灯


在路口等红灯转绿时
看到一个老先生排在我的前面
他让我记起全球接下来老化的人口的比例将比任何世纪来得更大
而人口的老化将成为下一世纪最大的社会问题
自己
就是那个在十年或二十年后
会被归类为社会问题的症结
少过一分钟的凝住片刻
我看着他
然后看到自己将来老了的样子
在街上一个人走着

却很难想象那时候的自己会如何看着眼前的一切

《Long Life》

—生命很长吗?如果可以像台上的老人们,那样过着晚年,可能人生所谓的幸福也就足够了。

—生命可以很简单,艺术可以很生活的道理,这出戏做到了。没有任何所谓“戏剧性”的刻意经营。

—与其说观众是在看戏,倒不如说观众只是身处自己家里,打开后窗,看着对面大楼的风景,看着别人怎样过日子。(当然,所有的剧场里出现的,还是经过深思虑后的艺术的成果。)

—它“推翻了”我们认为剧场“应该怎样怎样”的想法,还原了剧场最终应该回归生活的真善美。

—生活里的感官,竟然在剧场重现。(尤其是视觉的,嗅觉的,单调乏味的,没有道理逻辑的……)

—喜欢这出戏难免也有私心:

如果父亲生前可以像台上的老人们无所事事地过日子
我可能就没有那么难过
因为台上的老人们有为自己活着而尽量活得不同
台上的那个时钟
一直停留在六点三十几分
台上的一天
却是生老病死最美的完结

很多年前就一直想看的书
有时候就是这样
没有行动因为没有在逛书摊时看到
厚厚的两本
希望可以“慵慵懒懒”地享受书香一番
毕竟有太多的文字总是时不时地引经据典它了

春六日

F for Fingers:

1。即兴话题(expressive motivated training)
2。一支棍(偶戏操纵基本功;身心物相联一体,脚踏实地运作自如法则)
3。掌中乾坤

—即兴话题是坐地铁时的发现,于是就地取材将它当成点名、热身和“从生活切入”的意识训练和引导。没想到这样一个话题,却引起大家“生动”和“主动”的回响,历时一个小时分享彼此的看法,间中有很多有趣而正面的想法,非常生活。最快慰的是,每个人都那么积极地参与讨论,不像之前会分国分派或害羞被动了。(以此作为下星期的OUTING 准备,在观察日常生活细节上应该有所帮助。)

—从生活中取材,或在做任何练习时对位大家熟悉的素材,绝对会事半功倍。引起众人的兴趣,学习起来也就更主动和快乐。

—一支棍基本功,主要是在完成了气球和苹果基本功后,希望让学员更进一步地了解什么是身心物的一体境界,在表演和操偶技术上更专注,在互动中更细腻,而剧场感更放大。觉得他们进步多了,更愿意尝试我这样“较形而上”的指示,也更愿意“超越”自己的既定习惯。想来,一个简单活动,真的得推进至极限,效果方能彰显。竟然也用了将近一小时才让每一个人找到活动的目的。(很喜欢看他们不放弃的样子,非常孩子气。)

—用很短的时间引进传统布袋,介绍基本功,让他们依样画葫芦地尝试着,而时间上只能点到为止。但有趣的是,布袋一出现,大家的眼睛突然都亮了起来,超积极超专心地看着和模仿眼前发生的事——传统文化的魅力真的是无与伦比,我心里想着。是的,传统就是有它的过凡的吸引力,我也不能放弃。

—这堂课,让我更清楚如何为设计接下来的课程,而每一堂课的活动有四而备但绝不能超三,花更多时间去聆听和分享细节,比蜻蜓点水带过来得更有效应。

—从生活出发,引起学习的兴趣后,然后循序落实于技术和演绎的部分,一堂课的质感也就更生动和更多元。

—今天,大家动起来了,没有疲态出现。而那股一体的气流,开始成形。

—PHEW

(喜欢现在有很多老前辈主动找机会和我聊天的感觉,窃喜。)

讯息?训息?



以前是:Priorty
现在是:Reserved

台北是:博爱座 Seats with kindness

看似简单不过的告示牌
却不简单地说明了不同国度的人文教育基准和治理方向
令人遐思

更吊诡的是在人情冷漠(冷感)和自我膨胀的年代里
又会有多少人会为了这些改变做出进一步的理会和自省?

冥冥中……有形……成形……自成一格








可能因为太习惯生活里的“简单”方式
所以一旦得将自己转换成剧场的“另类”形式时
需要更多勇气和时间
完全的投入和完全的付出

关于“写实主义”或是“自然主义”等等等等……
其实那都只是为了方便区分表演形式的说法而已
事实上
所有的表演是不可能纯“写实”或全“自然”或怎样怎样……的

剧场空间是放大镜的时空
所有的语言和行为难免会larger than life
所有投入的精神和情感部分将很自然地自行归类和作出选择
而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套上公式
而是寻找那个可能在还没有开始之前就已经潜伏着、已存在的可能和一切

这一切
起始于每一个人的生活感触
问题是:要如何将生命里的那些感动有效地、创意十足地在舞台上
从新再来一次
然后搬演无数次
而不厌倦

我相信艺术是酝酿的结果
而结局
冥冥中早已註定

(成形之后,则要花大量的时间和投入感去研磨,才能自成一格。)

一针见血的朋友

那天,那个选择逃避,选择了我是不同国的,选择躲进自己的安全岛的那个朋友,突然又和我说话了。

我心里好高兴,以为经过了这些日子,大家都想通了,是时候改变一下彼此僵冷的关系,毕竟是朋友,不是吗?至少我也花了很多时间检讨自己和人沟通的问题,想着如何用不同的方式对应不同类型的朋友……

然而,叫人失望的是,我期待得太多,整个谈话的过程,我竟然可以一再阅读对方每一句话的背后动机(“我”的存在),同时自己却没有能放下身段去用心聆听(“你”的存在)。最可怕的是,我和他都在说给自己听,没有交集,没有真正的互换心得,更多的时候只是在比照谁“得到”得较多,谁“看到”得较精彩——自我膨胀地自圆其说着,自我陶醉地自以为是着,借说给对方听的方式来强调“自己”的存在价值。

后来,我于是决定,就当一个好的听众,为对方所说的一切加油打气,拼命点头同意。而那张无形的隔膜,竟然就这样的不见了!!!

不可思议的,我们之间就回到了所谓“可以沟通”的境界,彼此没有疙瘩或尴尬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是微妙,人总希望和他人契合靠近,却也总是忘了得放下身段去接受对方的一切。

更多人只选择自己希望听到的作为亲近的基础,又或是选择彼此可以一起宣泄和唾弃的而将自己和对方围城一国,对外宣示。

我想我更可怕,总是希望有人能一针见血地面对我……然而,生活里,这样能一针见血对待的朋友还真的不多。

朋友说我有时候太直接,我后来想了又想,如果不直接,那么交心的程度也就浅浅而已。

我对情感的要求,是不是也就因为如此占有欲望的过剩,而无始无终呢?

(岛国是一个安全岛,我们呼吸的是安全的空气,我们执行的是安全的理念,我们活着的是安全的人生……我们太安全了。)

如果我们也有自己的Method……

《Electra》

—对我而言,这是一出非常诚恳的作品,意象丰富简约,着墨创新而另类。首先,它没有因为取材自希腊史诗却被经典的包袱而压着,相反的还突破既有的美学概念(看过很多类似重新演绎经典的作品,但都城府太重),创造了属于日式风格、强烈而宜古宜今的全新诠释。

—再者,当本地媒体/文化人一再神化和标榜表演技法Suzuki Method时,呈现眼前的却是一出将表演风格当成“再简单不过只是基础训练”的一环,而演出的整体才是重点的艺术成品;这种落差突显了这出戏的可看性是戏的本身,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外表。所以,有一种意外收获的感动。

—这出戏也提醒了我什么是剧场的独特性;没有任何多元媒体的介入,只用纯粹的剧场元素来堆积铺排,简单的鼓乐音效,服饰(那个万宝路是一绝,想必导演本人一定很可爱)、光影,肢体和声音的变化,以及“令人诸多联想”的舞台意象,不哗众取宠却能脚踏实地深入作品主题和内涵。

—序和跋最精彩,歌咏队们将大时代里的情境展现无疑,想象的空间,时光的倒流,时代的悲情,人间的悲剧,尽在其中。

—我是之后才看节目单的(习惯),很欣赏导演强调的:人性残缺的本质。舞台上的轮椅,医生、病人、护士,还有像是精神病患的主角们,让观众抽离希腊悲剧,倒像来到一所医院。医院里的生老病死,是人生最丑陋也最真实的时空;人,是悲剧的戏剧人物。这样一个有趣的切入点,让这出戏在“传统 classic”的包装下,营造了“后现代”的诡异氛围;“形式”突然瓦解在自己的解构中,一种“是是而非”的美学经验衍然而生。戏,除了二维表现(说故事)之外,却同时呈现了第三层次的“自我颠覆”色彩,贴近这一世纪的人类际遇。

—原来 LIV 和 Electra 其实是不能因为Suzuki Method 而并列感受的。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异是:一个是尝试,另一个是选择;一个还在临摹,另一个已经行云流水;一个还是寻找,而另一个则在创新。

—而其中最症结的问题不是表演的技法,而是本土文化特色的开创。如果日本人能做得到,我想,我们应该还可以加油的。

(拜托,堂堂的艺术节,在字幕上可以做得好一点吗?媒体和剧评,现在是你们发挥你们评介的时候了?一视同仁吧……)

生态

阉割久了——麻木
压抑久了——麻木
服从久了——麻木
被动久了——麻木
无聊久了——麻木
但又不舍得死去
还享受着不自觉
活到一把年纪后
又希望走出麻木不仁的枷锁
然而也因为活了一把年纪
周遭的麻木状态已经根深蒂固
要能突破重围
还真的得劳心劳力
自行抗争到底
不是很容易

春五日

《探索系列》

E for Engage:
1。盲与忙
2。功课分享
3。钟馗捉鬼

— “E for Engage” 是工作坊结束后才想到的。好几个礼拜没见面,大家的“气”是乱流的。简单的“盲与忙”练习,也耗时耗力才达到剧场游戏的几个目的:专注、服从、flow、协调、群策群力和警觉性。

—再加上验收之前交待的功课,才更确定自己对她/他们的定夺:基本上,一种岁月历炼衍生出来的生活态度和习惯是很难被推翻的,她/他们需要的不是完全自由的“表现”空间,而是一种可以跟从的“学习”管道。

—“被动”和“服从”是岛国人民的人格特性,其实已不仅仅是年龄和教育文化背景所造成,更是长期在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的“阉割”状况之下,深入民心,进入另一种“麻木不仁”的阶段了。这样说来,似乎太严重,我想应该强调的是,岛国对于“自由意识”的这一环尚需努力和解放;否则“文艺复兴城市”的远程,也只不过是在位者的政治经济以及国际求存的表面诉求,根本不能媲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个人意识抬头、知识暴涨的人文精神的跨越。

—于是乎,很简单的,将大家的“气”拉回来,简化创作的过程、强调技艺的部份,而同时强化思想上的改造,将是我对她/他们的最重要的诉求。

—从她/他们身上,我清楚看到岛国的第二代是如何在历史的变动中,求存求生,而最后苟活苟生……叛逆,似乎不曾在年轻岁月后留下一丝余温……我想象十年后的我,是不是还能有棱有角……(有或是我现在已经是老得没有勇气去自我颠覆、跳脱安全网了呢?)

(新文艺复兴,应该强调的是以更多的角度去从新思考,而不是一个远程在先吧。)

真听真说真看真感受

你在听我说话吗?
还是你在听着你心里希望听到的部分吧了?
又或是你有在听却忙着用自己的方法说给自己听?
以为是我说的?
我在听你说话吗?
我应该听你口里说的话吧了?
还是应该去听你心里没有真正说出来的那些部分?
假装我听到了你口里说的?
安全距离拉开
亲密关系推进
说了的可能都不准
听到的可能还不能算数
(还得继续观察接下来彼此的行为表现才好相信和决定)
我们往往只选择了自己要听要说的
却忘了彼此真听真说真看真感受

印符30:记忆从缺,心静自然凉












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地方
记忆将从缺失灵
那个听不懂的向导
那个一再碰面而微笑着的Bakso小贩
那个想和我沟通开玩笑的煮饭Ibu
那个激情有为的现代女青年
那个牛刀小试的艺师
那个花荷混血的导游
那个拼命三郎的Yanto
那个讨酒喝的Yanto
那个俏丽的法国女医师Celine
那个带很多书旅行的Alison
那对甜蜜却自视过高的法国夫妇
那对爱上梭罗回来十数次的荷兰夫妇Wilfred和Magda
那个卖我首饰却一再推销行程的妇人
那个棉兰商人
那对共乘计程车的英国男女
那个独眼的Becak老先生
那个没有改变的Maria
那个在染房不停和我说话的女高中生
那个很强势推销的不男不女的Dody
那个不长进的旅馆少东
那个和Singtel谈生意的火车座伴
那个想到新加坡继续深造的华裔IT女陈文凤
那个来自苏拉威西的黑黝青年Akson
那三个在我等车时陪了我数个小时一起玩乐的小朋友
当心静下来时
赤道最热的位置
有一种凉凉的感觉
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性去发现去回味
(会旧地重游吗?离开时一直问自己。暂时可能不会,但很期待回去是为了文化交流。那里的人文发展和现实环境的突兀性很大;当代艺术有一种粗糙、强悍、呼之欲出、自我颠覆整合的质感。那股野性、原始、冲劲十足的能量,非常吸引我,提醒我不要一股脑儿地只往自己的世界里钻,该放眼天下,跳出禁锢的牢笼。)

印符29:边缘地带

这是一个人类集聚的最佳典范,小镇中心是一个很大的公园,一条圆形环道包围着它,环道周边是繁忙的经济和政治命脉,商业外圈接着跌路向外延伸,铁轨以外是河水川流边缘民房。

我从小镇中心出发,往外走出去,从最高点往最低点,从最繁忙往最安静的方向走去。

穿街走巷来到属于最底层的生活作息。一路上遇见的人都对我另眼相看:这个人怪怪的,为什么跑到我们这里,我们这里有什么好看的?


我来到了河岸,心里想着,这应该就是最早集聚起民生的地方吧。于是停下脚步,用很低调的心情去窥看河边的生活景象。这是个星期六的下午,河边的人们似乎都好慵懒好惬意地享受着假日的时光。时间在这里,似乎是可以等待的,反正天气这么热,聊聊天乘乘凉,也不就是美好的一天吗?



孩子们最乐了,脱个精光在水里游嬉。我坐进河边的小店,街坊隔邻的几个Pak 正在那里聚会着,加入他们的午后闲情,用破烂的印尼语一来一往,解答他们对我这个闯入者的诸多疑问……我则询问河岸的生活:水淹时多高、农耕的状况、孩子们学习的内容、就要大选的心情和看法……




一杯Java喝完,是时候离开,Pak 和Ibu们笑说下次一定得再回来,我谢谢他们给了我一个意外和美丽的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如此的简单,我的到来也许也为他们的生活添加了一点意外的惊喜片刻吧。这样想来,我这个低调的闯入者,也就没那么内疚地离开了现场……心情突然变得格外舒畅和祥和……
有人选择到城镇中心打拚,有人选择在河岸过乡下的日子,有人则像我一样,永远希望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找到自己,又或去定位自己……
我回到镇中心俯瞰来时处,那种难以言喻的乡愁,又一次波涛汹涌地向我扑来……

印符28:Batavia遗风



殖民,意味着必须妥协,放弃和屈就于势力强大的剥夺。
Kota Tua,以前的Batavia,或现在的雅加达古城,处处遗留着殖民时代的建筑风格。
很多荷兰人会选择旅游这里,因为这里残余着他们先辈的海上霸权。(缅怀自己民族光辉灿烂的过去,可以膨胀自我民族性的骄傲。)
而殖民地的人继续活在历史的阴影中,(在位的人)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将这段(不怎么美好的)殖民历史“扭曲”,将它提升为有意义的民族人文发展诗篇(借助独立运动、传统文化等等的元素)……然而,那些“不能说话”的建筑群,却牢牢固固地站在那里,暗示着那个没法被遗忘的卑微年代。
殖民的残余物会如此吸引人,因为它跨越时空,收复每一个到此一游的旅人,让他们扪心自问:历史是如何又如何的?
穿越现在和过去,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是贩卖旅游的其中一个强点,让人自行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