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九日

G for Golek

1。Outing1 总结。
2。球说。
3。传统偶艺练习:布袋和Wayang Golek。

—大家都很乖,分享了Outing1 的活动意义。可以感觉到,他们真的在活动后对生活周边发生的事更敏感了。

—我给他们的总结是:虽然这个活动很可能最后不会成为演出的一部分,但这样一个“田野调查”式的练习,绝对可以成为每一个参与者最基本的动机(表演和生活上的),是补天计划重要的动力依据。我还分享:艺术是生活的积累,唯有设身处地去观察和发现,然后在继续酝酿和发展时才能脚踏实地,不会掉进空泛的假设当中;活动的意义即更深刻地去感受素材的内涵和实况。(当然,说的时候没那么文艺,只是很生活地提醒着)

—有人还提到,这样一个演说报考的方式是信心的建立和胆量的磨炼。也有人说,也因为活动才发现每一个人看世界的方法很不一样。

—很乖,交了习作:为什么传统掌中戏可以流传至今?刚刚看了大家交上的纸条。发现:教师群写的较多是所谓的学术标准答案,主妇群写的比较从自己的生活出发,曾经参与专业表演群则较从表演艺术的角度出发,孩子群写的则就像孩子一样,很用功地想记起我在之前提过写什么……有人私下跟我说,他还真的去找了资料,只是不好找……

—我心里偷偷地暗喜。其实啊,会给这样的一个功课,很简单的就是为了让他们多思考,多分析,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动”(操作练习)接上“静”的学习氛围。那样的话,才能更了解自己究竟在做些什么。没想到他们认真地程度这么可爱,虽然提出的都相当普通缺乏创意,但还是值得鼓励。(可惜的是,没有人发现我的诡计。)

—球说;强调impulse和organic 两部分,通过球和话一体地来回对话,希望推翻他们很“话剧”的表演习惯,找到身心意结合的方法。他们开始时很lost,不过久了也就做得还不错。看来下一次应该再来一次,为表演作好准备。

—失算。忘了年长的人在学习时需要花更多时间。Golek的部分因为布袋的练习而只能点到为止。本来还希望大家可以用两种偶做即兴小品的,看来下次得跟进了。

—今天最大的发现是:年纪大了,真的真的,学习时在身体和精神上是吃力和辛苦的。 很佩服他们没有轻易放弃,即便是身体上有所局限,精神上也容易疲累。例如:“简单”的一个布袋偶动作:正肩(即用手指的架势为戏偶拉出一个漂亮的肩膀),大部分人手指的柔软度以及力度其实都“年久失修”了,但他们还是很努力想把动作做好,还很配合地让我拉扯他们的手指(其实会很痛)。

—这让我记起年纪也很大的师傅,在表演时偶尔也会有自己不听自己使唤的时候……

—表演(演员)真的不是可以做一辈子吗?这里要强调的是功法的部分。我想老了的人,如果要继续,那就得找到属于自己的形式,而不是强求做到“主流”或“年轻人”的技艺。岁月不留人,另一个继续艺术的可能,就是退居幕后,当艺术的那双黑手吧。

—接下来,我想我和他们一起寻找的,应该是一出适合他们的偶戏小品才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