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十九日

Q for Q Points Q 是Q点
Q points based on Q点的根据有:
1。Text/Lines 文本/台词
2。Visuals/Actions 画面/行动
3。Sound 音效
4。Lights 光影
5。Emotion/Feelings 情绪/感觉
6。but most of all, the ensemble energy; it's organic and it flows 最重要的是群戏的能量;它是有机而流动的
—终于有人私下跟我说,她以前演过人戏,可是现在才发现偶戏所要关照到的更多更全面,不是当初想象的那样,以为偶戏是很容易轻松的。我回应说,其实偶戏和人戏是两种很不一样的艺术媒介;人戏表演着重人的演技,偶戏表演时除了也要求人的情感介入外,更要求人如何将自己的生命力赋予戏偶身上;先是演员,后才能成为偶戏演员。除此,群戏比起“单纯角色扮演”的传统戏剧更复杂许多,需要更多时间去磨合。
—大家又说我人太温和了。Wendy 说我生气的时候没有让人真正的感觉到,所以大家都不当一回事,她建议我再严格和爆发一点, 那大家就会怕而更用功。对于这样的回应,一是喜:喜在发现自己的自我掌控能力提高了,针对事不针对人的气度变大了,还有抓住重心不情绪化的专业态度变强了;一是忧,大家骨子里还是跳不出那套“教条式”、“压迫式”的学习系统和习惯,对“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仍然还在适应当中。不过老实说也没有那么僵化了,自己最近的观察是:大家的向心力和学习能力在排戏中更投入和主动。她会有这样的回应,不也就表示她开始关心自己周遭环境的脉络,虽然自己还理不出道理来,又或又回靠自己熟悉的教育形态,但绝对是好的意识觉醒开始。
—Lesley 的EGO在“群体空间漫游自醒自觉”中表现无余,频频跳出自圆其说,她越轻漫的时候更显得她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我不针对她太多,借她的力向大家强调集体空间共有的重要性,它必须靠每一个人的专注力和施与受。其实她很清楚我在说什么,我比较好奇的是她回去后会如何处理自己,会不会理清自己。还有在下一次排练时,她能不能收心而成为一个行动派,而不是一个会说却做不到的参与者。期待。
—说到行动派,大家都几乎成为很好的行动者了。然而集体创意行动能力还需要加强。除此,还得加强大家“听”的能力,以便大家在“理解”后能勇敢执行,主动发挥自己的创意和表现。
—美英的肢体能耐较弱,整个排练过程中汗流不停,可是她一声也没吭,难得的用心。
—Doreen今天让我另眼相看,颠覆了我以为我的她。
—月秋还在生病,有点担心她。
—指导玉婵时最不费力。
—不知道为什么,只要看到Raymond乐在其中时,我就觉得所谓的“表演能力”已经不再是重点;他开开心心正面的态度,在表演时再怎么龌龊,看起来还是一种享受。看他在台上,就像看一个小孩在玩着自己的玩具。
—很惨,今天只拉了剧本第二场里的五行字的台位走向。不过整个演出最靠偶戏表演风格的也就在第一至第三场。有学员安慰我说,万事起头难,自己想了想也觉得不无道理。排戏一开始就是在设定排戏氛围(有了)、表演风格(有了)、艺术导向(大家更清楚了)等等…… 难免会花更多的时间整合和调度。
—下一个排练将和大家倒数计日,让大家更有危机意识。(心理战术也)
—排完戏后,要求他们以后得自己完全处理所用的道具铁箱……我才转过头,任务已经完成!还真快!!行动神速!(很安慰,自己的教育铺排没有失败)
—今天在勾勒女娲的千手观音舞时,发现大家舞得很尽兴。所以决定偶的元素将随剧情的“人化”而逐步减少,取而代之以更多的形体表现。背后的动机是:人类发展史里,人的“想象能力”和“童话色彩”正逐步随着“功利主义”和“全球一体化”影响下而逐步消失……这出戏跨越了古人,真人和现代人,所以在表演风格上也必须加以区分铺排。怎么区分?那就是我的功课了……今天在酝酿中有了很好的发现,算是创意和风格的契机点!自己更清楚接下来制作的内容还有排戏的方向!
(It's all about postitive energy when people meets.
If Arts for arts' sake, why doing it then? Arts supposed to reach out anyway, not only for the audiences but for the participants too.)
(it's all about positive energy, really.)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