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出戏让我感动的是看到“导演”、“表演者”、“编剧”的蜕变和成熟:
- “导演”用不温不火的方式去堆积情境,偶有巧思但经营起来却不刻意喧哗。她也很“踏实”和“简约”地处理小剧场的本来“局限”和“亲密度”,不浮夸也不哗众,甚至还容许整出戏有很多安静的转折,也让表演者完成每个切片的内在过程。整体而言,可以隐约感受到导演很尊重每一个台前幕后的所有参与者的。台上出现的是她圆融艺术理念的成绩。
- 这是我看到“表演者”最“成熟”的一次演出,是艺术工作者一路走来的高峰期,有“脱胎换骨”的表现,不“表演”却活在台上了,更深沉也更诚恳了。美中不足的是:技艺虽然满分,然而情感上缺少了许多的当下。(可以感觉到疲累和晃神的状况,累了吧,连续数场后的最后一场。)
- “编剧”很长的一段时间所做的是在符合和服务市场所需,娱乐和卖弄的成分很重,这一次,以上氛围大量降低,有更多的个人自省和社会反思(对自己的、对艺术生态的、对集体历史记忆的、对白言的、对环境的、对生命的),乐观其成。
- 这出戏在反讽中有关心,在寻根中有发现,在小剧场中有大氛围,值得借镜学习。
- 当然,这出戏也有虚弱的部分,例如三种不一样的独白:白言的、编剧的和表演者的,在衔接铺排上还有待选择、堆积和凝固;三位无法同位、齐航、一体。
- 很久没有看到如此“认真”的“全新”本地华语作品了。其他以华语剧场为号召的本地剧团,可要警惕了。
- 导演真的做到了,没有英语字幕,值得喝彩!!!为她喝彩!!!!
- 小小遗憾:那面镜子太小了;还有,为什么该团没有更大力地在宣传上推动这出戏呢?(相对于“大众化”的“雨季”……这样说来,所有戏中的“反讽”剧场生态的内容,突然间又苟延残喘了,自我消音了……白……言……了…………真希望镜子够大,可以照出戏外世俗的妖气和私心……
- 不禁会猜测该团的核心是不是还在挣扎着:表演艺术的存在究竟是为了什么?
- 言白不虚是困难的,白言不实也是虚浮的;在文字中,我们容易被淹没,也容易被误会,不是吗?
[和朋友们分享了彼此的观后感,众说纷纭,喜恶参半。而共同喜欢的还是意象的部分:手帕的,倒带照片影像的,镜子前光影的一切(强调是前方的)。而意念上,似乎有太多难以堆积成山的文字和道理……我笑着说,最鲜明最人性的角色是那个槟城小妹/老太太,不是白言,不是编剧,不是表演者,不是导演,不是任何剧场出现了的实相……这样想来,是那份“人情味”感动了我吧!?(个人偏好)]
言白不虚是困难的
《白言》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