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出戏让我联想到三部电影:Sixth Sense, Amarican Beauty以及Ameria。它也让我想起电影/animation 里常用的一些手法:剪接,堆积和狂想。
—每一个角色有很清楚的个人起伏过程,角色之间的关系也再清楚不过(每一个人的“要”和“不要”的动机非常清楚),故事简单易懂……我想观众们(岛国的)都会喜欢而且将很容易被触动。
—我的命题是:电影和剧场是不是已经越来越靠近了?我喜欢这出戏,因为自己电影的经验?因为我看过的电影而容易对号入座?还是因为它创造了剧场经验的另一种可能?
—如果电影是这出戏艺术理念的启蒙,我担心剧场的特性虽然保留在演员的表演功力上,但剧场纯粹性是什么呢?例如,如果没有这些切割了的立体底片(灯光的处理),这出戏还可能属于剧场吗?(没有答案,只是觉得应该思考。其实有一个有趣的想法,若把所有的立体底片拿走的话,又或是渐渐地把立体底片赤裸不处理,可能会让这出戏呈现另一层次的颠覆色彩,剧场非常;当然,那这出戏就是为我而成立了,哈哈!)
—关于“死亡”这个课题,感觉编导太“刻意”要观众得得到什么。但毕竟这也就是如今大部分观众走进剧场时希望找到的剧场经验吧?
—我在剧场里,看到电影的影子,它让我思考更多关于剧场的多元性和独立性。
—请注意,戏还没正式上演。强烈推荐,这是至今在Re-imagine的系列演出中,看到的最“完整”和最有“亲和力”的一部戏。
—期待正式演出的样子……W,加油咯!
(这出戏因为对白和人物而成立,如果是电影作为启蒙,就像电影经常出现的“非”意象/风景/物等的拍摄,我希望这出戏也有更多类似构成的“画面”,那是因为“物”的应用其实更丰美人间风景,举例:垃圾袋,在American Beauty 里的震撼,冷温度于Sixth Sense, 还有回忆物件在Ameria 衍生出的记忆疯狂联想……在电影里,“物”的介入,更突现了人的“不存在感”。那不就是死亡的“真相”?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