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是个孩子

《岩目忆》


碎了捡起拼凑
拼回了再碎散

孤独寂寞的男孩
来回梦里梦外
渴望永远尽情飞翔不愿醒来

(男人一辈子都是男孩,必须长大却不愿丢弃男孩的身份。)

—这是一次另类的表演艺术经验,是纯声音以及动画艺术的邀请,寻梦人集体躺在榻榻米上仰望天际/人生,可以发呆冥想,闭目聆听或画面随想……当然也可以进入梦乡……选择当下想要参与的深浅浓淡……你是受众,但你也可以旁观/旁听;这样包容的设定,让寻梦人没有负担,演出变得诚恳不设防。

—自己和一般寻梦人不一样的地方是,我认识造梦人,于是难以避免的会对这样的梦境稍有不一样的旁侧感受。夹杂在现场的梦境中,我会不小心记起造梦人的故事、成长岁月以及曾经一起共度的人生旅程,于是在听看的过程中,会假设那个孤独寂寞的男孩就是他(其实也很像他),而在某个时刻也就动容而眼眶泛泪……。

—好了,跳出个人情感和情绪偏颇,我喜欢这样的感官刺激,就只有声音和画面。但如果这是以“声·音”主导的一场演出,我就不太确定动画的存在会不会太驾驭听觉的盛宴。当然,我很清楚这是一种艺术理念的选择和妥协,是无可厚非的,而且也唯有这样的包装才会比较适合岛城的受众,适合大环境的机制和要求。

—另外,些许时刻,声·音的主导性非常薄弱,仿佛是因为画面的存在而降为陪衬的身份(动画电影配乐?)……当然又是可以争议的论点是,这是一场来回撞击的集体创作!?动画的部分似乎太程式预先设定了……因此,特别享受那些没有画面的时刻,可以很仔细很纯粹地“听”和直觉地“反应”。(这一点,我又可以清楚了解,如果声音独立存在,在没有其他元素配合的情况下,创作者要面对的现实会相当“困苦”。)

—在“声·音”的结构铺陈上,可以感觉到有所不同于以往的作品了,似乎处在“过渡期”,我会继续期待……(这一点似乎又很不客观了。)

—丢开以上三点,我想岛人城民需要这个不一样的艺术冲击,所以我最后会为这样的表演艺术喝彩。

—当男孩遇见野玫瑰时,谁还能不温柔以待呢?

—永远不要忘了:自己是个孩子。:)There's a child in everyone. 不放弃这个耐人寻味的事实时,是最珍贵的。

[因为是小孩,所以喜欢童话,喜欢童话里的隐喻和纯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