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和酒
《棺材太大洞太小》
—作为剧场工作者,必须对文化和政治有一定的醒觉和批判,因为表演艺术的存在价值建立于对大环境的观察和对人性的体验,而这出戏完全做到了,整个创意制作群做足了功课,也做足了个别领域的专业工作。
—如果要挑剔,全剧最大的问题是节奏感和流畅度,在剧情解构和建构的堆砌上,偶尔会不小心让浓烈的戏味稍稍流失而显得松散。但整体上还算引人入胜,也引人遐思,作为一个观众,我总能在这里和那里对号入座对这片土地上的迷思和窝囊。然而这种切肤之痒痛,不是叫嚣式的呐喊、挑衅或控诉,而是一种温和的反思、自省和关爱。
—“旧瓶换新酒,旧酒换新瓶”之一:
郭生在电力站的《棺》,是一场介于“单口相声”和“独角戏”之间的演出,在那个时代,这样的表演形式是相当震撼的。如今这个版本,在处理上运用了群戏的方式,在戏剧张力上依然丰富,有一种别出心裁的全新感受。如果“戏聚现场”是回顾和展望“新加坡华语戏剧”的话,这出戏就做到了“承先启后”的意义;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这出戏,非常有本地人文特色,也关怀了本地人文发展。而最难得的是,它诚恳地用心用情用意地说出“真话”。
—“旧瓶换新酒,旧酒换新瓶”之二:
郭生的《棺》以黑色政治喜剧手法处理,笑中带刺,让人会觉得终于有人愿意说出“政治正确”是如何“逼迫/要求”平民老百姓,华人是如何被自己的“正宗”传统文化所“曲解/压榨”。而如今的《棺》,导演承续了原创人的精髓内涵,更将这份人文关怀赋以全新即富时代感的内容, 例如:“火化”之必然趋势、“英语”之必然沟通模式、“全民福祉”之必然边缘异化等等……落成了新的提点:作为这片土地的一份子,如果一再默许和盲目附和,就得为自己的无声默许而付出连自己也无法“自觉”的代价,而那就是所谓的“无知”和“迂腐”了。
—为了避免戏中太“政治敏感”的课题,我猜想,接下来应该会有很多剧评和学术界人士会把评介重点放在灯光、舞台、戏剧结构、戏剧美学等等等等的学院派理论上……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棺材太大洞太小的“精髓”,还可以走得很远很远很远。
—戏剧盒选择了“解放生命”为己务,这场演出在这个大前题上走在前端,是行动派;而之前的两场演出,还在徘徊度步。
—坐在我旁边的观众,我真的希望你回去后,好好地把这次看戏的“愉悦”经验回应到现实中,好好回味和反省……旧瓶新瓶旧酒新酒都好,喝进肚中,等着沉淀和发酵成一种生命的态度,那是“自由自在”。
[三场演出,三种不一样的艺术理念中,其实有着雷同的表演技法和戏剧结构,但如果回应对这份土地的关爱的话,新《棺》有旧爱新爱,诚恳而踏实多了。]
[人在岛城,“嬉谈浮夸”政治后,“避讳冷感”而不露神色,这场演出的“小李飞刀”刺中了在场的观众!但当观众们走出剧场时,是不是还能疗伤愈合,勇敢地确认和坦诚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存在态度”?这是我很好奇的……]
[很同意朋友B的说法,这场演出让黑箱小剧场回归小剧场应该有的“试验性”,“颠覆性”和“非主流性”。]
[因为那幅遗照,我想起那首流行歌曲,“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们喜欢流行政治,我们其实也是“飞刀小李”。]
[什么声音最大?是安静的呼吸。]
—作为剧场工作者,必须对文化和政治有一定的醒觉和批判,因为表演艺术的存在价值建立于对大环境的观察和对人性的体验,而这出戏完全做到了,整个创意制作群做足了功课,也做足了个别领域的专业工作。
—如果要挑剔,全剧最大的问题是节奏感和流畅度,在剧情解构和建构的堆砌上,偶尔会不小心让浓烈的戏味稍稍流失而显得松散。但整体上还算引人入胜,也引人遐思,作为一个观众,我总能在这里和那里对号入座对这片土地上的迷思和窝囊。然而这种切肤之痒痛,不是叫嚣式的呐喊、挑衅或控诉,而是一种温和的反思、自省和关爱。
—“旧瓶换新酒,旧酒换新瓶”之一:
郭生在电力站的《棺》,是一场介于“单口相声”和“独角戏”之间的演出,在那个时代,这样的表演形式是相当震撼的。如今这个版本,在处理上运用了群戏的方式,在戏剧张力上依然丰富,有一种别出心裁的全新感受。如果“戏聚现场”是回顾和展望“新加坡华语戏剧”的话,这出戏就做到了“承先启后”的意义;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这出戏,非常有本地人文特色,也关怀了本地人文发展。而最难得的是,它诚恳地用心用情用意地说出“真话”。
—“旧瓶换新酒,旧酒换新瓶”之二:
郭生的《棺》以黑色政治喜剧手法处理,笑中带刺,让人会觉得终于有人愿意说出“政治正确”是如何“逼迫/要求”平民老百姓,华人是如何被自己的“正宗”传统文化所“曲解/压榨”。而如今的《棺》,导演承续了原创人的精髓内涵,更将这份人文关怀赋以全新即富时代感的内容, 例如:“火化”之必然趋势、“英语”之必然沟通模式、“全民福祉”之必然边缘异化等等……落成了新的提点:作为这片土地的一份子,如果一再默许和盲目附和,就得为自己的无声默许而付出连自己也无法“自觉”的代价,而那就是所谓的“无知”和“迂腐”了。
—为了避免戏中太“政治敏感”的课题,我猜想,接下来应该会有很多剧评和学术界人士会把评介重点放在灯光、舞台、戏剧结构、戏剧美学等等等等的学院派理论上……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棺材太大洞太小的“精髓”,还可以走得很远很远很远。
—戏剧盒选择了“解放生命”为己务,这场演出在这个大前题上走在前端,是行动派;而之前的两场演出,还在徘徊度步。
—坐在我旁边的观众,我真的希望你回去后,好好地把这次看戏的“愉悦”经验回应到现实中,好好回味和反省……旧瓶新瓶旧酒新酒都好,喝进肚中,等着沉淀和发酵成一种生命的态度,那是“自由自在”。
[三场演出,三种不一样的艺术理念中,其实有着雷同的表演技法和戏剧结构,但如果回应对这份土地的关爱的话,新《棺》有旧爱新爱,诚恳而踏实多了。]
[人在岛城,“嬉谈浮夸”政治后,“避讳冷感”而不露神色,这场演出的“小李飞刀”刺中了在场的观众!但当观众们走出剧场时,是不是还能疗伤愈合,勇敢地确认和坦诚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存在态度”?这是我很好奇的……]
[很同意朋友B的说法,这场演出让黑箱小剧场回归小剧场应该有的“试验性”,“颠覆性”和“非主流性”。]
[因为那幅遗照,我想起那首流行歌曲,“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们喜欢流行政治,我们其实也是“飞刀小李”。]
[什么声音最大?是安静的呼吸。]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