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制笔记8

give me hands

寿钟正寝


记忆:是时候了。
钟:是的,我会想念的。

钟体内的电池心脏最后一次勃起,然后全然地死寂,溢出大量的油腻。

另一种记忆的方式必须开始启动。

钟摊在垃圾桶里,面向天空,被送到世界最绝对的废弃地点,接受永生。

设制笔记7

骑虎难下
胆要大心要细

(自我设限后的)自由的选项

《故事擂台》

—我完全不会质疑这个活动的背后文化和教育的意义和动机,甚至於我觉得这是作为一个表演艺术工作者,应该在从事专业艺术工作之外,回馈和宣导的重要义务和机会……那是因为在我们的环境里最迫切需要的是更多更健康导向的人性关爱和守护。

—整体而言,这是一个有意义、很纯粹的活动——有着非商业行为、非政治意图、非利害关系的一种人文凝聚和守望扶持。

—然而自己今天在整个评审的过程中,却总是有一种超现实的感受,怪异而反讽:
为什么半决赛到决赛的参赛者中,有四分之三是非土生土长的本地人?
为什么“春晚”、“搞笑行动”、“无厘头”和“流行文化”的内容如此根深蒂固在这些稚嫩青少年的身心灵?
为什么他们如此在意“荣誉”和成为“第一”?
为什么文字语言如今沦为成一种“使用工具”而已?
为什么大家那么在意的是:表面的包裹而不是内在的善意?

—其实,自己很清楚要给以上问题什么样的答案:我们是失了根的兰花、阉割了的宦官、曲解了的灵魂……

—我记起周边的朋友们,经常会借助强势外来流行文化内容,以“定位”自己的存在意义,以“重新” 自我洗脑求异,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人希望移民流散岛城之外,以便“另辟天地”,以便“自由完美”的缘由。

—其实不是我们没有“珍贵”和“美好”的,是我们从来不被给予“自由的选项”吧了……而久了,大家就唯唯诺诺,退而求其次,而忘了自己的深处其实是有的……

—我在想象,如果早上的英语部分,有四分之三的最后半决赛和决赛入围者,也是外流的话,那将是更有趣的一个岛城存在价值和个人辨识意义的危机了……

[应该强调的是“自我设限后”才出现的“自由选项”。]

设制笔记5

原型拼凑
和谐对味

设制笔记4

爱之深
情之切
将自己对自己的要求
去放大、去关怀、去寄望和去期许他人
毋宁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作法

走进工作室里
我感觉到自己完全孤独的存在感
我喜欢这样的氛围

然而
在忘我的氛围以外
却又不时意识并介入他人独立的存在性
那绝对是可笑可悲地自我设限了吧

[似乎每一天,都会为自己的不足而忏悔, 那是习惯?还是被环境“逼迫”出来的结果?又或是人,必须在永远不完美的状态中,才能感悟和努力追求人活着的意义?]

[略根性,将鬼魅似地尾随每一个人的一辈子;鲜少人,能跳脱或超越自己今生的宿命和业障……]

[觉得自己似风,来无影去无踪,飞快,连自己也抓不住自己……]

[什么是“从事表演艺术的专业态度”?……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无限的可能,是纪律、创意和关爱的表现。如此检阅每一个艺术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也许才能定位她/他究竟符合了“艺术工作者”的“头衔”吧?]

设制笔记3

随势整合

[又一次吸入大量的宝丽龙粉屑,发炎的呼吸管道拼命在抗议……还好明天是尾收阶段。]

加油

若有所思
于是梦中醒来
凌晨三点半

原来一直来
我希望自己做到的最大的可能是两个类别:
一是回馈5岁至105岁
二是挑战15岁45岁

每一年
自己都在为这样的设定而奔波两端
无视太多人的意见以及局势的要求

今夜
突然觉得一路走来
自己还可以很坦然很踏实地不愧自己和受众……

于是给自己加油
那是我很需要的加油

[用自己的步伐跑着,不能太在意别人的速度;用自己的手势挥舞,不能执着他人的节奏。]

设制笔记2

想象涂鸦
意念构图
浮面雕塑

设制笔记1

  • 创意是一种需要一再复习的生活习惯。
  • 悄悄注意别人专注时的样子,那当下的神情有点鬼魅和超现实。
  • 在白纸一大张的世界里游泳,让所有脑中酝酿已久的事,慢慢从深水中浮现,像做了一个可以不白费的白日梦。

叫……太……

来来回回
反反复复
希望悟出一些可能和契机
然而
没有太惊人的发现……

在翻译、整合和计划周边的事的多管齐下中
突然觉得自己何必如此选择这样的方式
原来一切是可以轻描淡写大而化之的

退而求其次
可能就会海阔天空吧

叫责任太刻意
叫自己太伟大
叫文化太沉重
叫人生太肤浅
叫意义太虚浮
叫快乐太短促

[牛角尖是死胡同,开工才是大吉。]

[山上望外,发现周边环境沧海桑田。不禁会揣测,究竟岛人城民真的对这样的动态已经麻木不仁了吗?当记忆的有形线索一再被毁尸灭迹时,如何还能留得住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值得珍惜的岁月痕迹呢?]

夹缝

近两个月的蜗居生活
希望能酝酿出一份工作稿(working draft)
希望能找到一种创作的专注状态

今天才突然感悟
当身体长期处在休息而脑袋拼命钻研的状况下
一切反而没有如预期的那么理想和有所报酬

似乎必须像之前让身体动起来
让脑袋多重运作
才是比较活泼和刺激的创作底蕴和节奏

无论如何
也不容随性放慢放任脚步了
是时候让一切多管齐下
是开始冲刺的关键时刻

我的孤独将再度走进工作室
夹缝中求心安理得

[脑力激荡后的启示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其中的一件事是“保持通话”与“将心比心”。于是乎,我的孤独当然属于自己,但我不寂寞;夹缝中心安理得,但求得不枉此生。]

后“现代”的剧场美学经验

《后代》

我问自己:我喜欢这出戏吗?我给自己的答案是:我喜欢这出戏的剧场美学,它让我继续“活化”自己……

待续……

《后代》后“现代”的剧场美学经验

时过境迁,要将一本具有时代背景与人文反思的戏剧旧文本,重新演绎并赋予脱胎换骨的艺术理念和人性关爱,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戏聚现场”的《棺材太大洞太小》承续了原创人挑战政治正确的勇气,而导演邓树荣则以更宏观的角度,去检视“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传统包袱,同时温和而睿智地运用了许多现代戏剧技法,为《后代》填增了后现代的剧场美学经验。

林春兰的原创剧本《后代》诉说两代之间的冲突和疏离。母亲是即压抑又执着的女性,“服刑”礼俗宗训,一辈子为自己的子女而存活。大女儿为了巩固家庭的向心力而牺牲个人幸福,在三从四德的教诲中挣扎残喘。二女儿代表新生代女性,天真浪漫地试图颠覆传统,以“知识份子”的身份企图驾驭和改变命运。而一直没出场的儿子“海”,是全剧的重要的导火线,他因为“同性恋”的身份而总是云游四“海”,寻找和落实自己的生命意义。于是,我们不难想象,“海”的缺席,理所当然的会导致蜗居同一屋檐下的三个女人滞留“悲剧原型”,在错爱中走向“自相蹂躏和诋毁”的必然悲惨命运结局。

对于这样一个“必然悲剧收场”的故事,导演邓树荣很巧思地运用了许多现代剧场美学概念和技法,重新解构和升华太“写实主义”导向的情节和意境,让整场演出充满了趣味的雕塑和艺化,因此也就抓住了观众看戏的投入感:

(—)前戏的后设:走进剧场不久便传来多个政要名流对“同性恋”所发出的宣言,意图要和观众确认:你现在身处公元2010年,同性恋的话题依旧是禁忌但可以轻描淡写并大而化之的(其中李资政/还是李总理?的言论是最强的伏笔),而接下来你将看到的是旧社会的景象,你将回顾那个时代的人情世故。这样的前戏对应接下来的主戏,让观众做好心理准备,以一种窥探的心态重温社会变革的来时路。

(二)“传媒”的介入:这是一家人一起走过数十年的故事,导演借用了不同时代的“传媒”产物,以丰富主戏的趣味性和可看性。观众先看到属于60/70年代的非常“话剧”,精简的居家陈设中,三个女人以“文艺派”的表演方式,呈献了三个女人之间的关系。接着是70/80年代“广播剧/讲古”的演绎,回忆一家人在甘榜和搬迁后的生活印象,夹杂其中的,还有“隐形物”的表演技法,灯光切块的情境隔离,以及现场录影——在大荧幕上投映而被放大了的“恋物情结”。而80/90年代则走入“电视/电影”的世界,大荧幕呈献“写实自然派”的剧情交待,而台上的演员则在大部份时候是安静而没有太多舞台动向的,她们仿佛深深掉入了自己的爱恨情仇,呈现了记忆和现实两个世界来来回回的内心纠葛。

(三)高潮中的静谧:当“电影/电视”结束,我们看到三个女人最后一次阅读“海”的信,也终于愿意一起正视“海”的一切和死亡。这一幕,凝住了之前所有的舞台意象和表演形式,静谧、大气而揪心。然后,台后的大荧幕随即骤然崩落,暗示着旧时代的过去,以及生命中无法尽如人意的真相。

以上几点让整场演出不僵化于单一形式化的戏剧公式,观众有更多的美学元素提味尝鲜以便继续追踪故事情节,不但服务了旧时代的观众对“话剧”的需要,也迎合了新时代年轻剧场常客看戏的偏好。如果要挑剔的话,全剧整体节奏和戏剧情感的铺排尚需精简、加工和堆砌。但整体而言,《后代》有着后现代的美感经验,诚恳而不喧哗,作为华艺节的压轴作品,它某种程度上完全符合了“戏聚现场”承先启后的重要人文意义:表演艺术必须本土寻根,扎根,然后不断创造和创新。

最后必须提出《后代》还有两个亮点:一是在舞台一角的杨子欣,他的存在让整出戏更有可看性,通过简单的乐器、物件和人声制造出来的音效,邀约观众一起重游那个“虫鸣鸟叫”的旧甘榜情怀,清新而舒服;而另一个亮点是本地演员郭沛珊,她内敛和细腻的人物塑造,不同年龄时丰沛的情感和声音表情,撑起了母女三人之间的许多重要时刻:矛盾、冲突和爱。她演绎的不仅仅是自怨自艾的呐喊和伤悲,而是大时代里人性的卑微和坚毅。


[还在继续思考于善禄提到“欲望想象”和“政治潜意识”的看法……“严解”自己的最好方式是什么?应该如何和自己脑袋瓜里的那个“自律自动消音”的警察做朋友?这真是一件太有趣的思想阵战了……]

[当下唯一可以确认的是:剧场文化更需要的不是娱乐导向和主流跟风,应该有更多剧场工作者愿意去创作具有本土人文反思、觉醒和关怀的作品,那无关表演风格或戏剧理论,最原点的考量应该是:你为这个岛城付出关心和爱了吗?自勉。]

[回看华艺节的众多艺品,自己仿佛在时光隧道里来回穿梭,旧文本新解读,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才发现,原来,社会的富裕没有让岛人城民变得更“人文”觉醒,更“社群”认同,更有余力提升自己的“精神”生活。相反的,因为经济权势的发展偏好和趋势,更多人把生命的重心放在物质的追求,欲望的宣泄,以及机制的围护……在这个大共产下,良民心态、保护主义和求全方针正极度扼杀一个人“其实不可能绝对完美”的原型。这是一个不容许自己和他人犯错的环境,稍有差失,你就是罪人,没得翻案;这也就难怪,犬儒做法是最安全的了……]

[于是乎,艺术成品总在左右而言它……]

[发现将音效设计的名字搞错了,有点内疚。:( 于是写了一封致歉信求得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