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不完整的
所以
尽一辈子完整自己的某些部分
天生缺陷
完整
是命理

春四日

《发现系列》

1。暖身心:在我小的时候
2。文字联想:我最喜欢的玩具和游戏
3。D是发现:
a。雕塑画面说故事
b。玩具“活起来”
c。玩具故事

—准备的量太多,最后只完成了1 至3a。整个过程变成是表演基础课,因为看到参差不齐的素质而不能不对症下药……

—还是担心如何用有限的时间去拉把这些老小孩……但转念间,自己要强调的不就是“享受表演”这回事吗?戏,游戏的道理,在他们上台时依稀看到了!四堂课,也换得了信任而不是尊重而已,是理想的(自我安慰)。

—最窝心的回馈:“你真的很有耐心”,“我工作到很迟,但你没有让我睡着”,“为什么有还要做功课?(撒娇)”……发现系列的注脚也算是大功告成吧。发现系列的趣味不重技巧,让他们贴心地投入算是好的开始。

—大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游戏时都很兴奋,内容都很精彩,很多的游戏自己也没听过和玩过。霎时间,突然觉得他们才是真正的施者,而我是受者。

—在童年回忆后,介绍剧场游戏,大家都玩疯了,大家都变成了小孩。看着看着,自己都忘了自己是“大人”,正在执行任务。

—很期待六月份他们会交出什么样的报告……(虽然题目其实有点太大和太早了)

有种

《女狂人日记》

—毕竟艺术欣赏最后应该是主观的,客观分析只方便自己整理作为欣赏者的个人素养。这出戏就提醒了自己无需太客观地去关注太多技法和无关痛痒的事:纯然的为艺术为环境做事,真诚的反映自己和大环境的关系,才是更应该去追寻的————说出真心话肺腑言,不要太靡靡之音!

—喜欢这出戏很简单:岛国应该有更多不一样的艺术切入点和政治包容性。(近期的作品皆属鸳鸯蝴蝶满天飞居多。)

—喜欢“叛逆”的艺术工作者,他们身负社会意识,用隐喻、反讽和另类诠释去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妥协心境,还先于群众去检视自己身处的环境积累的病态,既是不是每每都有真知灼见,但也足够让人快慰舒爽!叛逆,其实是创作里最重要的动机之一,善用之,转换妥当适宜时是耐人寻味的,让人如沐春风而怜惜。

—这出戏让我看到对抗岛国阉割常态的抗议和反省;虽然是柔性烟雾般地暗喻,但还是很可贵的,因为毕竟岛国大部份的人早已经麻木不仁了太久太久,更何况很多的艺术工作者也迷失或被洗脑“悠游”于“无意识”的状态当中……

—艺术最珍贵的是诚和新,这出戏绝对是这样单纯的成绩单。虽然生涩,却致情致意,再挑剔也就凸现我自己的窝囊;将心比心,我这个“新移民”是永远做不到它对这片土地的关爱——运用“不着痕迹”的自讽和自我揶喻来回望岛国穹境,而不是喧嚣或扭曲。

—爱岛国应该有很多方式,真的无需政治正确地妥协和附和而退而求美满,像这出戏就用了更高明新颖的手段去映射和暗示,有大爱的厚度(虽然创作人没有意识到,莞尔)。

—一出不墨守成规的作品,在没有全然的被驯服下,我还是必需喜欢,因为关心和勇敢!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竟然是我在岛国这么多年后,一种如影随形很久的感觉。这出戏在戏里戏外点出了其中的道理,有种!!(虽然我在洪流中将很快地把这出戏遗忘……因为选择。)

吉祥物


歌箱里的第二层次

不知怎么的银幕上的歌词变得那么真实入席的人似乎培养了默契以外的信任似乎建立了一种对抗外面世界的堡垒虽然情深意浅但毕竟没那么矜持和含蓄了出现了很多以个人记忆为基础却不曾集体经历的投入煽情场面更出现了许多为对方嘶喊的温柔从内而外的关照手中握着麦克风面对同一个方向借歌曲的力量投射交集来来回回的嘶喊歇斯底里地唱伴舞伴唱呼应共饮即使空间那么的大却最后显得很小是美的一群人自愿困进这个属于意识流的空间里彼此扶持片刻钟对应着外面世界的浮夸虚幻生命里最激情的融恰竟然也不过是一个外力导向的平面虚拟我们循着对方的生命的来处因缘际会地来到此时此刻将时空压缩着重新开始编写对自己对对方的历史的篇章这样的歌箱最后还是留下了温暖…………………………………

会不会

开会守则:
清醒
理智
群策
群力

开会
诚不恭
出言外之意

否则孤独的人成军立体坐在一起又有什么意义?

但人啊人……
总是自我蒙蔽
总是只为自己
也总是轻而易举……

开会
了?

会开
就不了?

游于艺之天天天蓝

天天天蓝
叫我不想他也难
你的眼睛
为什么出汗
情是真
意是浓
离是苦
想是空
爱上一种生命的选择
难免被爱迷惑
奔波的人
顶天立地
像一朵云
阴晴无定

游于艺之漂浮

最近很多人看到我时会问:你没有参与吗?或是会说:没看到你很不习惯……

因为没有事先做好该如何应对的标准答案,所以也只能很直接和简单地重复他们说的:是啊,我没有参与啊……还好啦,没什么不习惯的。

后来想想,对啊,除了西藏的出走之外,这十多年来,自己也太衷心耿耿台前幕后任劳任怨太久了,也就难怪大家对我的印象是这样。

这两三个月,于其说是重新调整自己和剧场的关系,毋宁是在弥补自己和剧场曾经应该保持的距离。从来没有这么觉醒过,自己原来是可以这样完全独立出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关照,去回应现实的一切。

也因为这样的真空状态,就有更多时间去检视自己走过的路,将累积多年的所见所闻沉淀消化。对本地剧场的生态,对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旅程,可以稍作整理,可以分析解读。但也很好笑的是,自己能参悟的也不多(这里记下他日可以翻阅回味,一探虚实):

· 没有一个艺术家可以年年创造“奇迹”。花无百日红。艺术创作是需要时间的,不能急躁。

· 有了创作的幼苗就要全力以赴,赴约一次冒险的心灵之旅,成败不是重点,经历和升华才是远方。

· 将心比心,用更包容的心去面对别人的成品。

· 作为一个欣赏者,应该追踪自己觉得有趣和“值得”的表演工作者、导演等等等等。

· 不要借剧场的力量去创作,创作的根本在人心。所以,看好的演出比看很多演出更重要,而看人看生活比看戏更有所获。

· 如果要找到剧场创作的养分,其实不一定得截取自剧场,放大搜索范围,触及多方多面的专业和素材……才能“多才多艺”。

· 要培养自己的喜恶,不要随波逐流,专研自己的性向,而不是专研受众的偏好,不要成为别人以为的你。

· 不迷恋形式主义,无形无态才能长长久久。

· 无须把“传统”和“社会责任”扛着,而是吞下。艺术是往前走的,走在人群的前面,无须停摆在历史的期望中。

· 孤独的必要,众人皆醉我独醒,才能逼使一个创作人交出成绩单。

· 剧场是集体的创作,个人意念虽然可以完成很好的作品,但抵不过一群人的同心协力的精采。毕竟曲终人散后,唯有曾经交了心的人,才可能他日重聚共赴另一次远航。

· 尊重每一个参与者的付出,大方接收每一个参与者的意见。

· 路遥知马力,用至少三年的远程计划铺排自己。

· 没有不应该不去尝试改变的事。

· 剧场只是浓缩了的人生,只是一种生命的选择,不必在意,就像面对生活那样地生活剧场。

· 质和量的标准,在剧场界,永远是模糊虚无的。

· 认清很多艺术家只能绝唱一次,代表作不多,但要走得远,得像农夫耕田,日晒雨淋。人活一次,忠于自己才是,无须强出头、争风采,所有的评价是自己说服了自己的才算数。

· 戏,游戏,剧场的真相也。

……

我很忙,依旧。我只是闲着做回可能是一个“表演工作者”更应该做的事。这是借口、跳脱、抽离、逃避、反省……要用任何字句解析自己都可以,但这就是现在的自己。面对着外在的自己。而外在,我其实也无能为力啊……所以继续漂浮着,游戏人间,像外面的人说的不务正业,然后自己窃窃自喜。不然,也就太苦了。

西

溝通

為人

人為

减增